排查人员利用快速检定仪对水质进行判断。受访者提供 排查人员等正在现场排查了解情况。 排查人员利用手机App指引开展现场排查。 排查人员在现场排查了解情况。 文本报记者刘蕴哲图本报记者张瑜 治理落地有声,行动风樯阵马。从6月24日开始,来自生态环境部及河北、贵州等6个省市100组近300名环保技术专员进驻大连,对我市6个环渤海区市县(开放先导区)的入海排污口开展为期一周的“全口径”排查。 记者6月25日跟随采访时看到,环保技术专员做到“一竿子插到底”,既有高科技设备助力,又下笨功夫,只为实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6月25日早上,杨科璧、邓智天等3名环保技术专员赶赴甘井子区,在手机App指引下,开始了现场徒步排查。 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大连市此前开展了渤海区域飞机航空影像拍摄,“无人机在空中对有关地区做带状扫描,将航拍影像图上报生态环境部进行解译。同一区域的三张影响图叠加,先通过计算机识别,再用肉眼甄别,分辨出疑似入海排污口,并将这些排污口信息逐一录入手机APP系统中,最终由我们徒步来核实。”来自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的杨科璧介绍说。 当天9点半,3名环保技术专员来到大连湾街道毛茔子村,在马家沟芹菜地找到App系统所提供的一处疑似入海排污口。在现场,环保技术专员来回徒步巡查,多角度观察搜集情况,毛茔子村村委会负责同志称,这里是一处泄洪道,汛期时排放雨水用的。环保技术专员随即拍照记录,将现场情况上报。 针对该处“泄洪道”里乱丢弃的生活垃圾,村委会负责同志表示,正在组织维修、清理“泄洪道”,还要采取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增设生活垃圾容器等环保措施。 顶着太阳跑现场,3名环保技术专员上衣很快变得汗湿,但他们丝毫不在意,继续赶往下一站。 9点40分,他们来到毛茔子村西河桥,这里是此前那处“泄洪道”的上游,此点位之前也被认定为疑似入海排污口。环保技术专员沿着两侧岸墙来回查看,并不时拍照、搜集该定位情况。结果,环保技术专员在岸墙附近发现正有小股水流流出,流向“泄洪道”。“这是经过徒步排查发现的一处新增疑似排污口,具体情况需要通报大连市环境监测人员来此现场取样,经过实验室检测来判断这处新增疑似排污口的水质到底如何。”杨科璧告诉记者。 杨科璧是针对甘井子区入海排污口检查的组长,“我们这个大组一共设7个小组,每个小组三名环保技术专员、大连市两名配合工作人员,要对甘井子区约78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的150多个点位进行现场排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会发现新增疑似排污口,每个都要我们现场了解情况,这么做就是要实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他说道。 除了徒步排查、下笨功夫之外,这次为期一周的“全口径”排查还有高科技助力,环保技术专员使用手机App实现实时定位、实时上传情况,同时配备有快速检定仪,对存在明显问题的水质进行快速检测,来确认问题究竟是什么。另外,当遇到河流、河道需要溯源时,就启动无人机来航拍,提升排查效率。“听说有的排查小组在6月24日下午时已经开始行动了,我们要‘一竿子插到底’,采取拉网式的办法,徒步一处处排查清楚。”杨科璧表示。 来自成都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的邓智天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来大连,白天要徒步排查,晚上要开会小结。虽然与大连近距离接触,但无暇仔细端详这座美丽的城市,为了水清岸绿能做些事情,也是非常值得的。 新闻链接 时间:现场工作为期一周 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 排查内容:对沿海所有入海排污口进行排查,排查对象为各类直接或间接向渤海排放污染物的涉水排口,包括通过管道、涵洞、沟渠等直接排放污染物的涉水排口,或通过河流、溪流等间接向渤海排放污染物的涉水排口。排查人员紧紧盯住“三下五处二”,“三下”是指桥下、水下、林下等无人机航测盲区,可能存在隐蔽排口的敏感区域;“五处”指海边、入海河流边、港口码头、工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等排污口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二”指现场排查要完成二项任务,无人机提供的疑似点位要查,无人机尚未发现的点位也不能放过,“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并通过三级排查确保所有入海排污口“应查尽查”。 保障排查:辽宁省配备了300余人,成立了省、市、县三级12个工作组,其中,大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协调配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6个属地区市县政府(开放先导区管委会)和8个市直部门。
数据看行动 6月25日, 6个片区的排查组对所负责区域现场排查工作全面展开,大连市加强对排查组的人员、物资等后勤保障力度。6月25日,我市共计现场排查排污口1749个,现场监测15个。6月25日,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带队到长兴岛经济区恒力石化企业的马家咀总排口以及炼化车间、PTA车间3个海水循环冷却口进行现场实地查看。运用红外探测器等技术手段辅助检查,现场对一处水体进行快速检测。6月25日晚,各排查组分别召开了现场排查交流会。
配合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