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2月借助“微引力透镜”效应,首次发现了银河系外行星存在的迹象。这批行星数量约有2000颗,远在38亿光年之外,质量介于月球和木星之间。他们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报告说,该天体是一个星系的核心区域,中央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些行星不隶属于任何恒星,很久以前脱离了母星的引力束缚,成为星际流浪儿。光谱中的这些微小偏移也可能来自类星体自身活动或其他小星系。
9研究人员用基因剪刀技术 开发“基因试纸” 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华裔专家张锋带领团队开发出“基因试纸”,在实验室中成功检测出一些病毒感染及肺癌患者的肿瘤标记物。2月15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显示,只需将“基因试纸”浸入处理过的样品,一条线就会显示出是否检测到靶分子。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明人之一张锋说,这种工具可用于检测病毒、肿瘤DNA(脱氧核糖核酸)等核酸物质。基因试纸最多可一次检测4个标靶,从而节约了样品用量。 10月球存在水冰获确切证实 月球黑暗、寒冷的极地地区,一直被推测含有水冰。美国夏威夷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8月21日宣布,他们首次发现了月球两极表面存在水冰的确切证据,这有可能为未来人类月球探测甚至定居提供便利。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分析了印度“月船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矿物质绘图仪所得到的数据,发现了固态水——冰的近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直接证明了那是月球上的水冰。而此前观察结果仅间接发现了月球南极存在水冰的迹象。 其他候选新闻条目 科学家发现非洲之外最古老现代人化石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1月25日说,他们在以色列一处史前洞穴遗址发现了非洲之外最古老的现代人类化石,将人类首次走出非洲的时间推前了至少5万多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这块化石属于现代人类的上颌骨,上面带着几颗牙齿,被发现于以色列迦密山的史前洞穴米斯利亚洞穴。据3种独立的测年法测定,这块化石的年龄距今20万年至17.5万年间。 超微型“砧台”可用于“锻造”分子 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2月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金刚石产生巨大压强,再用结构牢固的碳硼烷分子作为“砧台”,把压强传递给比较“松软”的分子,使后者的化学键断裂。研究人员说,这项成果有助于研究压强对材料性质的影响,进而开发新型材料。如果能用机械压缩的方式简化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也将为化工合成开辟新路,如降低合成氮肥的成本等。 日本开展IPS细胞治疗心脏病与帕金森病临床研究 日本厚生劳动省5月16日批准了大阪大学利用异体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计划。大阪大学研究小组招募了3名参与临床试验的心脏病患者,随后在年内进行了首例试验,并在移植后的1年内跟踪观察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日本京都大学11月9日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利用IPS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向一名患者脑部移植了由IPS细胞培养的神经祖细胞。据介绍,这是全球首例利用IPS细胞治疗人类帕金森病的移植手术。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但手术效果和安全性还需长期观察。按计划,这次开展的临床试验将为7名患者进行移植。 胚胎首次细胞分裂研究获“改变教科书”发现 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在哺乳动物胚胎的首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只有一个纺锤体负责将胚胎染色体分配到两个细胞中。但欧洲研究人员利用小鼠开展的最新实验观察发现,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有两个纺锤体,分别负责来自父亲和母亲的染色体。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研究人员7月12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表示,最新发现意味着在胚胎首次细胞分裂过程中,父母的基因信息被分别保存。研究人员强调,这是“改变教科书”的研究结果,有望解释哺乳动物早期发育阶段的头几次细胞分裂为何容易发生错误,甚至有可能改变一些国家对生命开始时间的定义。 天文学家测定迄今最精确宇宙膨胀速度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报告说,其用天文望远镜确定星系距离,对宇宙膨胀速度进行了迄今最精确的测量。宇宙膨胀速度通常被称为哈勃常数。研究人员7月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最新测得的哈勃常数值为73.5公里/(秒·百万秒差距),即一个星系与地球的距离每增加百万秒差距,其远离地球的速度就增加73.5公里/秒。研究人员利用美国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欧洲航天局的盖亚太空望远镜,观测银河系内的50颗造父变星,将这个标尺“打磨”得更为精确。在此基础上得到的哈勃常数仅有2.2%的不确定性,这是迄今有关哈勃常数最低的不确定性。 人类首个“触日”探测器升空 有史以来飞得最快的航天器——美国“帕克”太阳探测器8月12日升空,正式开启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日冕“触摸”太阳的逐日之旅,这也成为迄今最“热”的太空探测任务。作为第一个直接从位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中穿越的探测器,“帕克”将使人类近距离测量太阳外层空间的电场和磁场,研究日冕物质抛射的物理机制,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太阳风暴对人类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 “上帝粒子”常见衰变被“捕获”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8月28日宣布,在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6年后,研究人员终于观测到它衰变为被称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这一“常见衰变”的捕获被研究人员看作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里程碑。根据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测,约60%的时间内希格斯玻色子都会衰变成一对底夸克,也就是6种夸克中第二重的夸克。新的观测结果支持了标准模型对这一“常见衰变”的预测。研究人员说,如果观测结果与标准模型的预测不符,则会动摇标准模型的基础并指出新的物理学方向。 新研究用电刺激助截瘫患者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