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AG600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飞机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应急救援重大航空装备,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
9科学家首次揭示水合离子微观结构 北京大学江颖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一支联合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显微镜,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未来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等有重要应用前景。该成果5月14日于《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10我国首个P4实验室正式运行 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1月通过原国家卫计委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现场评估,成为中国首个正式投入运行的P4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具有开展高级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据介绍,P4实验室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埃博拉等危险病毒只有在P4实验室里才能研究。专家表示,该实验室对增强我国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等科研能力起到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撑作用。 其他候选新闻条目 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 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于2018年2月7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范围内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实现1小时1次实时传输。据悉,观测网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将为我国科学家研究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资料,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业务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科学家揭开人类胚胎发育激活机制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解读了指挥人类胚胎基因表达的“编程语言”,相关论文于3月9日发表于《细胞》杂志。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刘江团队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陈子江团队、广州医科大学刘见桥团队协同攻关,解决了研究材料缺乏的难题,建立了微量细胞的研究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人类胚胎基因组的激活机制。 “向阳红01”科考船完成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船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任务,5月18日返回青岛母港。183名科考队员在六个航段跨越三大洋,登上南极,布放“白龙”浮标,抓取中国单体最大块状硫化物,发现富稀土沉积区,首次在南极发现海底热液与冷泉并存,书写了诸多中国海洋科考新纪录。 高性能条纹相机研制成功 国家重大科研装备、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条纹相机5月22日在西安宣布研制成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担任组长的验收专家组表示,条纹相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得以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研制项目由中科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据悉,该项目解决了我国条纹相机这一高端科学仪器受制于人的窘境,对我国精密测量仪器水平的提高以及打破国际封锁、满足国家战略高技术等领域需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自主研发疏浚重器“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 6月12日,经过为期近4天的海上航行,首艘由我国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海试期间,“天鲲号”的动力系统和推进系统等诸多设备均成功经受了海洋环境考验,向成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迈出关键一步。据悉,“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35米,总装机功率25843千瓦,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绞刀额定功率6600千瓦。 “渤海粮仓”项目一期目标如期完成 7月,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小京团队牵头的“渤海粮仓”项目一期结题。该项目2017年带动95个县市区3110.9万亩中低产田粮食增产增效,5年累计增粮209.5亿斤。5年来,科研人员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围绕环渤海中低产区扩面积、增单产、水保障的粮食增产总体思路,从新品种、新技术到标准化技术体系,再到循环生态农场试验,以点带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 8月23日,建在广东东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顺利通过由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介绍,历经6年半的紧张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技术和综合性能进入了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将正式对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科研用户开放。 科学家首次实现哺乳动物孤雄生殖 一项10月发表在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的研究显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院士、胡宝洋和李伟等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处理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成功培育出了双亲都是雌性或雄性的小鼠,其中“双母”小鼠健康生长到成年,还能繁育下一代。研究人员说,这一方法应用于其他哺乳动物仍有障碍,因为每个物种都有独特的印记基因。但新方法开创了研究基因印记的新技术,发现了阻碍同性双亲小鼠发育的关键印记区,对研究动物克隆以及与基因印记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首次解析造血干细胞体内归巢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