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以往美国在科研领域显得有点“独孤求败”,那么2008年金融危机后,科技创新领域“百家争鸣”,这让部分发达国家感到“焦虑”,纷纷加大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力度。 最近,特朗普政府公布的2020财年预算申请显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科技研发方面,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分得了35.56亿美元,较2018财年涨幅达15%。其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尖端技术及应用方面,美国也在预算申请中做了详细的规划。 德国在今年年初公布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中,将十个工业领域列为“关键工业部门”,并将通过合理的能源价格、降低税收、将企业负担降低到40%以下,增强德国企业竞争力。 除了国家层面直接加大对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些非正常手段也派上了用场,美国针对华为的一些列动作,就被外界认为是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科技摩擦”。 世界局势使然 国家层面为什么站到了科技创新的前台?这跟风波云谲的世界局势脱不了干系。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实力变幻,正应验了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本经济总量已经在2010年被中国赶超;俄罗斯遭遇全球低油价,而“痛失全球第八大经济体”;就连始作俑者的美国,也是在消耗6年光阴后才迎来好看的经济数据。 经济实力只是后危机时代各国综合国力此消彼长的一个侧影。经济实力的变迁诱发多边机构、国际治理、应对全球性问题时话语权的重新排列。 譬如金融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筑的垄断地位正迎来破冰之旅,由中国牵头的另一套金融体系(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债券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清迈协议)风生水起;中国“一带一路”朋友圈越做越大,而美国却不断“退群”,与盟友也不断生出更多嫌隙。 这也为各国重新洗牌、划定楚河汉界提供了契机。 在WTO框架下,中国依靠“世界工厂”获得一席之地。然而,过去基于国民禀赋互补性构建的“中国生产、欧美消费”的分工体系,在美国引发的“退群”和贸易摩擦中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且不说“拼消耗”的粗放式经济模式难以为继,“低价”带来的竞争优势也日渐式微,中国原有“靠外贸”的情况转向“促内需” 。 可以预见,未来大国将在高端制造诸多领域“短兵相接”,同质化竞争或将加剧。 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一国获得同台竞技的门票,也是同质化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中国抓科创的紧迫性 除了外部形势所迫,对于中国而言,推进科创也是自我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急需科技来点石成金。 比如“引以为傲”的中国外贸行业,细看下来也是“大而不强”,比如有统计显示,中国的产品增值率为30%,同美国、德国、日本的48%、47%、41%的比率相比差距不小。 中国这样巨大的经济体量却相对没有足够多的世界级企业、品牌与之相匹配。 中兴事件暴露出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软肋。在大部分半导体生产领域,中国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仍相当有限,几乎所有最复杂的芯片仍须进口。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需要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芯片,而且连续多年位居单品进口第一位,2017年更达到历史新高:2601亿美元。 摆脱这种情况的唯一途径就是推进科创。 发达国家新“科技封锁” 然而,一些发达国家新的“科技封锁”使得中国科创必须由“借外力”转向“修内功”。 中国经济多年快速增长让这些国家红了眼,早在2007年美国就正式规定,包括航空发动机、先进导航系统、激光器、水下摄像机及推进器等20类产品不得向中国出口;搞工业革命起家的欧洲人深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技术发展前沿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传感、航空制造、船舶与海事设备等众多领域的技术,均位列明令禁止向中国出口的“黑名单”上。 哪怕是已经过时的陈旧技术,也要经过层层检查与阉割并索要高昂代价。光伏行业就是例证,中国一些光伏企业一度广泛使用着欧美淘汰的高污染西门子改良法,为欧洲生产清洁的能源。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在汽车行业就“栽了跟头”,因此,除了“靠外力”,中国科创必须加强“修内功”。 那么,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将如何发力?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原题为《美国从“独孤求败”到使出非常手段,科技竞争重回白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