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些国家所谓的决定大时代“牌局”的四大力量板块是:恐怖主义、金融集团、军工集团、中国和平崛起,但都难逃“国家、企业、资本和科技”这四者的“操控”。 大时代波诡云谲。 狂躁般的“戏精”美国包揽了近来全球几乎所有的爆点。如果说特朗普任性退群还属“小打小闹”,把征关税大棒从中国指向墨西哥乃至敲打日本,动静就越闹越大了。 不仅如此,军事上,通过所谓“2019年台湾保证法”;自4月以来,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迅速升级;美国还将委内瑞拉、古巴、尼加拉瓜三国扣上“暴政三巨头”的帽子。 “老大”美国不消停,其他国家也没闲着。 在“伊斯兰国”的带领下,新一波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狂潮正从中东向全球外溢;5月12日,沙特、阿联酋等国油轮在波斯湾水域“神秘遇袭”,伊朗被疑难脱干系;乌克兰与俄罗斯 剑也拔弩张。 其实,一些西方国家不仅外部环境不友好,内部也乱做一团。 且看美国,芝加哥6月1日到3日发生50起枪击案; “脱欧”谈判迟迟无进展,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走投无路”含泪宣布辞职,外界预计争议人物、保守党曾经的“脱欧派”领袖鲍里斯·约翰逊会上台。同时,苏格兰“脱英”蠢蠢欲动; 德国政坛也不安宁,2021年默克尔任期结束,去年12月新当选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主席卡伦鲍尔,其支持率却不断下降; 法国更是糟心,去年11月份开始的“黄背心”运动已持续半年多,截止今年6月9日,连续第30个周六在法国各地举行抗议活动。每次抗议活动通常伴随着示威者和警察之间的冲突和骚乱,期间多次发生暴力事件。 再看欧盟,此前,各成员国围绕难民配额分配、责任分摊等问题争吵不休,如今,一些民粹主义政党用“反移民牌”来挑战和冲击传统主流政党。 纵观当下,民粹抬头、恐怖主义升级、地缘政治摩擦升温,外部冲击与内部动乱搅和在一起,让这个时代充满了高度不确定性。 西方视角的四大力量板块 综合世界坐标空间与自身所处的观察坐标系,西方一些国家认定有四大力量板块将最终决定大时代的“牌局”。 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集团”。因为站在历史的逻辑框架中,从拿破仑战败、美国南北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每次世界金融危机和战争都有它们的身影。 再看今日之美国,金融集团大部分掌握在犹太人手中,美联储和各金融公司的最高领导人几乎都是犹太人,以致犹太人的“密室金融阴谋论”在西方广为流传。 而与金融集团一脉相承的另一大力量板块则是“军工集团”。二战时期,德军所向披靡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强大的军工集团功不可没。 这些年,美国在世界上嚣张跋扈也得势于军工做后盾,仗着全球十大军工企业自己占了七家,还有全球最大的军事基地,无所欲为。 再看看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势,自然将军工集团的分量无限抬高。 可如果说在西方人眼中,金融集团和军工集团是操控大时代格局的两大传统力量,那么,令其意想不到的是,主导世界“牌局”的两大新变量正愈发凸显:恐怖袭击成为世界性难题;中国和平崛起也被一些西方国家视为所谓的“潜在威胁”。 如今从暴力袭击中国驻巴领馆,到欧洲国家相继发生恐怖袭击,再到美国连续发生枪击案,西方各国已把恐怖主义作为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当然,也正是反恐改变了全球的进程,美国深陷反恐难以抽身向亚太转移,为中国赢得了战略机遇期。 然而,中国的和平崛起让“草木皆兵”的一些西方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遏制和围堵。 显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是以“阴谋论”的视角,从主观意识的角度纠结于某一个利益集团的分析框架,夸大了单一个体对于整个时代的影响力。 一方面,过分抬高金融集团、军工集团这些少数“寡头”对于世界格局的“作用力”,而且带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和利益倾向。 尤其是美国,以为凭借“军事+货币”这两个拳头打出组合拳,就能“稳坐钓鱼台”, 强势封堵中国,继续维持全球治理。 殊不知,中国的发展本身客观规律使然,是中国自身的禀赋条件决定的。况且,从“美元世界”到“多极化货币格局”,世界去中心化是大势所趋。 再者,无论是摩根大通棒喝“比特币比荷兰郁金香泡沫还恶劣”,还是高盛高喊“比特币是一种行骗工具”,华尔街金融巨头对加密数字货币的公开抨击,实则都传递了一个信号:金融寡头的力量正在遭受新兴科技力量的侵蚀。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在面对中国和平崛起时,掺杂有明显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 可问题是,当初美国妄图以西式民主的意识形态去格式化中东,结果在中东反恐打了十几年,反倒是越打越乱、越打越恐。 更何况,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如今全球秩序已非美国、中国等任何单一力量所能决定的,更不是几个少数寡头就能左右的。 决定大时代的“真正主角” 福卡智库认为,理应站在客观的角度,深挖表象背后的根源,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继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会发现最终还是由整个形势在主导——横到边、纵到底,多个变量、多种力量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即:国家、企业、资本和科技才是最终决定大时代“牌局”的四位主角。具体来说: 各个国家、企业和资本都无法避开科技浪潮,科技对国家机器和传统治理模式的釜底抽薪已是有目共睹。 例如,世界主要大国都强力管控货币并努力扩大本国货币在跨国结算和国际资本储备中的占比,达到向别国收取铸币税,更好掌控贸易主动权的目的。 但加密货币的出现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区块链又为资本洗钱留下黑洞,货币放在私人钱包而不放银行,还能全球流动,无疑挑战着各国政府的金融管控权。 除此之外,诞生于科技浪潮之巅的“科技寡头”还成了吸收财富和社会资源的“黑洞”。以苹果公司为例,其市值接近9000亿美元,但总资产不到该数字的一半,其中固定资产规模仅数百亿元。 截至2018年年底,仅亚马逊、苹果、微软和谷歌四家公司的市值,就接近3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法国的GDP。它们冲击传统产业、偷逃税款、拉大贫富差距、垄断用户数据,硅谷巨头甚至还大张旗鼓地参与并左右国内政治,包括用“钱袋子”发起移民改革,在决策层中安插“自己人”。 同样,在国内,传统银行被支付宝、余额宝轻轻松松“截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还催生了巨额的“沉淀资本”,资本又借助科技的力量在全球自由流动,互联网还冲击到国家的税收体系。 而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不单突破了国家边界,还可能成为全球资本的“收割机”。 当初,在经济全球化模型下,跨国企业将美国的产业简化到极致的两端,一端是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另一端是农业,中间的全球化产业链——代工厂却被跨国企业转移出去。 美国的跨国公司每年为海外经济体实现近2万亿美元的GDP。不单如此,进出口企业还利用全球避税港、向境外转让股权等方式避税。避税天堂使欧盟每年损失600亿欧元的税收。 跨国企业俨然一副“赚红了眼”,还不把国家放眼里的气势。 一来,世界贸易突破了国家边界,全球资本自由流动,其实跨国企业才占了利润的大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