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科技新闻传播规律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0
摘要:中国记者 :从事近20年科技新闻报道工作,您认为科技新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亚东 :第一是专业性强。专业性天然地造成科技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对科技记者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自己要把报道内容弄明白,而且还要以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
中国记者:从事近20年科技新闻报道工作,您认为科技新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亚东:第一是专业性强。专业性天然地造成科技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对科技记者提 出更高要求:不仅自己要把报道内容弄明白,而且还要以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二是耐久性强。科技发展的渐进规律和连续性特点,让不少科技新闻报道有了长期留存以资跟踪和参考的价值。这对科技新闻报道的客观和真实,提出更加特殊的要求。“立此存照”的压力无形而强大。所以,我在实践中坚持一个原则,并且把它做到极至,那就是科技新闻报道(指消息)完全用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个人议论。与其说这是为规避风险,不如说这是我的职业信条。
中国记者:就像您说的那样,科技新闻有时涉及的问题太专业,难免让人看不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写作方面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刘亚东:我们的科技类报纸上的确有很多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的文章,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文章中充斥着术语和数据。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解释,二是翻译。解释就是根据记者自己的理解,用类比、详析、图表、背景介绍、相关链接等各种手段把一种专业的表达阐释清楚;翻译是指把一种学术的说法用记者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大多数人都能听懂的语言讲述明白。
中国记者:请您举个例子说明,在科技新闻写作中如何对术语和数据进行“解释”和“翻译”。
刘亚东:不少记者在这方面都有精彩之笔。我在美国工作期间,由IBM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共同研发的“蓝色太平洋”超级计算机问世。在一篇总共500余字的消息报道中,我对其超过2.6TB的存储量做了这样的翻译:“足以搁下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书籍”;而对它最高达每秒3.88万亿次的运算速度又做了这样的解释:“打个比方,如果使用袖珍计算器,一个人要花上6.3万年才能完成‘蓝色太平洋’1秒钟的运算量!”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和数据本来像天文概念一样匪夷所思,但经过这样的解释和翻译,我相信就连小学生都能听懂了。
中国记者:听说您十分推崇《华尔街日报》讲故事的报道风格。可也有人认为,科技新闻不同于社会新闻,不能也不必讲故事。您怎么看?
刘亚东:科技新闻报道更需要讲故事。为实现有效传播,记者要讲出好故事,从而把高深莫测的科学技术与百姓生活联系起来。新闻规律具有普适性,讲不出故事是因为记者还没有找到故事。一个科技记者的工作经历就应该是一个找故事的故事。
上世纪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一块火星陨石上,发现了意味着原始生命存在的物质后,我在《火星上确曾有过生命吗》一文中的相关报道这样切入:“去年8月21日,史蒂夫?厄普顿下注,赌太空生命将在一年之内被发现。赌注登记经纪人威廉?希尔怎么也没有料到自己会这么倒霉。他不得不以1赔10的赔率付给厄普顿1000英镑。兴高采烈的厄普顿说:‘我要用赢来的钱去享受一个美妙的假期,但肯定不会到火星那么遥远的地方。’”把一个纯粹的科学发现与一个普通人打赌的故事联系起来,无疑增强了这则报道的可读性。
中国记者:多年从事科技新闻传播工作,您认为我国科技传媒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影响力?
刘亚东:到2008年,在新闻出版总署正式登记的科技类报纸达58家。办科技类报纸,中国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国家。应该说,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方面,我们的科技类报纸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要提高科技传媒的影响力必须着力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通俗化或者叫普及性,另一个是权威性。权威性不够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新闻采编队伍。懂科技的不懂新闻,懂新闻的不懂科技,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很多科技传媒对外部世界关注不够。以我为主是对的,但也不能视他而不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在我们的传媒重要时段或重要版面上,没有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科技报道,缺乏权威性就会成为必然。逐渐地解决好普及性与权威性问题,我们的科技新闻事业必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