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美丽乡村建设的科技答卷(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0
摘要:于是,蔡为明带领团队入股创办了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通过新建专业化的菌棒生产线集中生产菌棒,把统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给菇农培养出菇,再将产品统一回收并进行品牌化运作。目前

  于是,蔡为明带领团队入股创办了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通过新建专业化的菌棒生产线集中生产菌棒,把统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给菇农培养出菇,再将产品统一回收并进行品牌化运作。目前,菌棒生产线已在武义推广了20多条,年产菌棒600多万棒,为菇农增收节支超亿元。

  现在,菇农们“穿着皮鞋采香菇,开着汽车卖香菇”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武义成了现实。

  武义县久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整整齐齐码放着数千个菌棒,满棚的菌菇香气扑鼻。菇农陶建平感叹:“种了那么多年香菇,从没有这么轻松过。”

  “我的背后其实是整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支撑。”蔡为明对于“团队作战”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感触很深。随着乡村的日益发展,农民们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科技特派员“单兵作战”往往会力不从心,团队科技特派员、法人科技特派员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统筹服务地方的优势产业。

  有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这个大后方,武义人创新创业的底气更足了。

  武义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从武义县被确定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法人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对象以来,合作方式由单纯建基地、做示范、搞培训向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合作经营转变,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高校改革发展的双赢共享。

  曹新安说:“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组团帮扶的作用很大,团队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上联高校和科研院所、下接乡镇和广大农户的纽带,打通了科技兴农的‘最后一公里’。”

  3.着眼全产业链,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浙江省义乌市中国森山铁皮石斛繁育中心里,目之所及满是绿色。走近一看,会发现这里的树干上面都缠绕着一圈圈稻草绳,上面爬满了一种绿色植物。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斯金平告诉记者,这种长在树干上的植物就是铁皮石斛,这种种植方法叫作“活树附生原生态栽培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还原铁皮石斛的野生生长环境。

  铁皮石斛是珍贵的中药材,因为生长条件特殊,野生资源一度濒临枯竭。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铁皮石斛人工栽培、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石斛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2006年,斯金平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派驻丽水市,从此与铁皮石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开始推广起来非常难。”斯金平说,中草药种植不同于普通农作物的种植,农民对铁皮石斛的习性、栽培技术等都很陌生,农民有什么问题都要去看、去解决,有时晚上10点还在手电、车灯的照亮下在田间干活。

  渐渐地,斯金平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一定要让高新技术简单化、平民化。”他给农民上课,就让他们记住六个字:通风、透气、漏水。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个初中文化的农民,到他这里学习几天就能掌握整套种植技术。

  近年来,针对铁皮石斛大棚种植成本高、风险大、技术复杂,贫困农民进不了这个产业的问题,斯金平团队又进一步研发出岩壁附生、活树附生、立体栽培、盆栽等新型栽培模式,建立了一种“不砍树也能富”的近野生栽培新模式,更适合贫困地区农民种植。

  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广泛认可。2017年4月,由斯金平团队和浙江森宇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铁皮石斛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项目获得2016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浙江森宇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俞巧仙和斯金平团队一同见证了铁皮石斛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2006年前后,全国铁皮石斛产值才3个亿,到2010年就已达到30亿,现在更是达到了百亿。我们在全国建立了8000多亩基地,为数以百计的贫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就地脱贫。”

  “科技特派员不能只局限在某个项目某个点,一定要着眼于全产业。”这是斯金平一直以来的理念。除传统铁皮枫斗和鲜品外,斯金平团队和行业内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了铁皮石斛颗粒剂、胶囊、片剂、浸膏、口服液、饮料等附加值较高的精深加工产品。

  作为铁皮石斛行业的“参谋长”,斯金平还有一个理念是要农旅结合,打造铁皮石斛“美丽经济”。他参与了森山中国铁皮石斛地理公园、乐清石斛小镇的规划和建设,推出了一张张文化新名片:“这些公园、小镇既是以铁皮石斛为主的珍稀中药材的资源库和科研栽培基地,又是传播和推广中医药文化的窗口。”

  此外,科技特派员帮扶领域要向产业链后端延伸的理念,已经写进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构建起科技特派员全产业链服务新格局”。

  “乡村振兴基础在村,村级发展关键在产业。”斯金平说,科技特派员团队和企业在全产业链上的合作,既支撑了产业,又培养了团队。

  4.制度保障,让特派员下得去留得住

  2016年7月,科技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现场会在浙江淳安召开。会议要求,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

  一年后,科技部又在福建南平召开了现场会,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召开的首次全国科技特派员会议,会议明确了新时代科技特派员的新定位——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何让科技特派员在下得去的同时又能留得住?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发勇对此深有感触。2005年,参加工作不久的李发勇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来到偏远的温州市苍南县岱岭畲族乡。2007年,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实际情况,他决定引进上市早、抗台风能力强、管理粗放、适合山地种植的特早熟蜜柑品种。十多年过去,漫山遍野的香甜蜜柑便是他扎根山村的最好见证。

  “要感谢农科院,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李发勇介绍,浙江省农科院对科技特派员在服务和创业期间的职称评定、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现在,作为科技特派员主要派出机构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十分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将人才输送到田间地头,收获来自生产一线的科研成果。

  为激发各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浙江省还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2016年,省里将个人科技特派员的项目经费从每人每年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并对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进行改革,确定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补助科技特派员在成果转化方面的支出。”曹新安介绍。

  近年来,李发勇在做好驻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基础上,也积极响应号召,通过“资金+技术”的入股形式,与当地结成自负盈亏、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