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新工具让艺术创作的门槛降低。网络平台的出现,让人人都有机会实现作家梦。数码相机的发明,让拍照变得更简单、便宜,摄影艺术由此成为一种大众艺术。原本需要经年学习才能掌握的雕塑,现在普通人通过3D打印也能轻松完成。原本专业导演才能拍摄电影、纪录片,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拍摄剪辑属于自己的“微电影”“视频日记”,记录趣尚现实生活。 另一方面,新的艺术载体和传播媒介,让艺术能够更为便捷地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正是因为留声机的发明,音乐才从现场性、一次性的艺术变成了不受地点限制、可重复欣赏的艺术。从黑胶唱片到磁带、CD、MP3再到智能手机,每一次载体的变化都让音乐变得愈加触手可及。 而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影响最广、最令人瞩目的载体和媒介,无疑是互联网。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网络早已不再是一个虚拟世界,而成为另一个场域的“现实”。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回避这个“现实”。 从网络电影到“云”剧院,从相声直播到数字博物馆,从线上演唱会到大师艺术课,网络平台让艺术传播范围和受众数量获得了指数级增长。传播方式的变化反过来影响艺术创作和产业转型。网络社交媒体或社区分享成为传播主力,“口碑”成为影响艺术消费的重要因素,从而促使艺术创作提高质量。大数据挖掘出观众偏好,据此“定制”产品,如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决定演员角色的选择,满足了潜在观众需求。今年春节,电影《囧妈》选择网上首映,在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迫使传统影院深入思考未来的经营模式。 “在现场”的艺术体验不可取代,即便如此,对于当代人来说,能随时随地接入网络、随心随性触摸艺术,同样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当然,艺术在科技介入下的蜕变,也伴随着很多争议。每个时代皆如此,当下亦然。人们难免会困惑:技术到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介入艺术创造?那些一时难以接受的作品,到底是艺术的创新还是技术的滥用?当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谁来保证它不会飞错方向? 也难免好奇:未来,艺术将走向何方?如果VR技术、传感技术发展到让人躺在家里就能身临其境,剧场还会存在吗?“小冰”已经出版诗集、举办画展,AI作曲已经进入商用阶段,在艺术这条路上,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人类吗? 对这些问题,每个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而艺术家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回到艺术的本质来思考: “艺术以传播美为目的,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 “使用技术必须服从艺术自身的审美和表达规律。” “表演艺术结合技术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人们躺在椅子上与世界互动,而是让人们回归真实世界。” “观众并不在乎作品中采用了什么技术,他们更在乎的是艺术体验,并通过作品与艺术家拉紧一道情感连接的纽带。” 艺术的未来,或许就隐藏在这样的观念之中,蕴含在那些精彩的作品之中。
制图:蔡华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