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2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银川6月19日电 题: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王磊、曹健、张亮、马丽娟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境内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无人机照片,2018年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胜利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今天,历史又赋予了这座“胜利之山”新的使命——要让六盘山上下的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让这个曾“苦瘠甲天下”的地方换上新的容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在宁夏,在西海固,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冲锋号在养殖棚圈、扶贫车间、农业基地间回响,这里的干部群众誓言如山:脱贫“一个都不能少”,攻坚“一点也不能含糊”,迈向新生活的步伐“一步也不能停”。

  一个都不能少——“激发群众心劲儿”

  天刚蒙蒙亮,中卫市海原县西安镇范台村的回族村民李成海家就响起了“嚓嚓”的铡草机声。李成海脸都顾不上洗,就忙活着给家里的“宝贝们”准备“营养早餐”。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农民在华润基础母牛培育基地挑选基础母牛(2019年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李成海的“宝贝们”是家里的28头牛。过去李成海守着几十亩薄田,收入仅够糊口。为解决像李成海这样的贫困户缺少发展启动资金的难题,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对口帮扶海原县的华润集团特意打造了“基础母牛银行”。2017年李成海从“母牛银行”赊下6头牛来养,次年就脱贫了。

  “现在我心劲儿大得很,再辛苦也值得!以前也起早贪黑,一年苦到头却没盼头。”李成海说。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的农田与苍翠的六盘山(无人机照片,2018年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同李成海家相隔200多公里的固原市隆德县联财镇太联村贫困户张世坤也有着同样的感悟。对于一个从前“花1元钱都要伸手向别人要”的残疾人来说,就业的意义不仅在于增收,更意味着有尊严的生活。

  张世坤因为腰椎骨折而无法站立,此前已经困守在家20多年了。现在通过在“家门口”的人造花扶贫车间打工,他每年收入2万元,“组装花朵坐着就能干,我也能自食其力了。”他说。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残疾人在位于宁夏隆德县的闽隆福馨托创园制作手工花(2019年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宁夏,40多个民族共居于此,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37%,李成海只是其中一员。在宁夏,残疾人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群体之一,张世坤也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位。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特殊群体也不能落下,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无声誓言,写就了六盘山上下最动人、最真实的中国故事。

  央企对口扶贫、产业扶持、移民搬迁、生态补偿、闽宁协作……宁夏将扶贫“工具箱”中政策“工具”一样不落地用在西海固,这里的贫困人口也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70余万下降到去年底的1万多;兜底保障、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宁夏探索多种渠道助力残疾贫困群体增收,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由2014年的5.3万人减至去年底的4257人,脱贫比例超过90%。

  一点也不能含糊——“踢好临门一脚”

  6月12日,宁夏最后一个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西吉县的“四查四补”调度会已开到了第八次。全县295个村的1845名扶贫干部和网格员们,带着脱贫清单挨家挨户上门,一遍又一遍地“过筛子”查短板,出实招补弱项。

  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时期,“临门一脚”怎么踢?

  宁夏从今年3月起,全面开展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的“四查四补”工作,严丝合缝地对照脱贫标准,用“放大镜”查问题,一个一个销号解决,一点都不能含糊。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盛开的油菜花(无人机照片,2018年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倪套村贫困户穆双权家2017年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建了新房,但因为缺钱只盖了36平方米,这个6口之家未达到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的标准。“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我和老伴儿就带两个孙子凑合住。”穆双权说,这次赶上“四查四补”,政府又补贴了1.8万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他家加盖了几间房,终于够住了。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宁夏隆德县奠安乡马坪村村民在“整村推进、危房改造”工程中建造新居(2017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临门一脚”谁是“关键球员”?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30岁的虎正南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柳泉村已驻村6年了,两次驻村期满他都申请继续留下,“有些工作思路没实施,我放不下。柳泉村从2016年开始大规模种植黄花菜,今年才开始见效益,要关注农民收益到底如何,后续加工、销售等方面也还需要完善。”虎正南给记者细数着一再延期的理由。

  “临门一脚”更加考验应变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节奏,但脱贫攻坚的进程一刻不能耽误。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的务工人员乘包机前往福建(2020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