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积极成效(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20
摘要:除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省还实施“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培育了一批木雕、木版年画、剪纸、刺绣等专业乡、专业村。全省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1

  除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省还实施“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培育了一批木雕、木版年画、剪纸、刺绣等专业乡、专业村。全省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1个,带动23万人就业。 加大投入:确保土地收益“来自农村、用于农村”

  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三农”投入保持稳定增长,从财政决算反映的农林水支出数据看,2018年全省农林水支出998亿元,比上年增长4.6%,占当年总支出的比重为9.88%;2019年全省农林水支出1074亿元,增长7.6%,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0%。

  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介绍,目前,我省一些地方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承担大量的水电气暖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即使在平原地区,项目出地率较高,土地增减挂钩取得的收益,也难以完全覆盖项目成本,地方政府还需要再投入一部分资金,不可能增加财政收入。比如禹城市,2010年以来一次规划、滚动开工28个农村社区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预计实现土地增减挂钩收益16亿元,投资缺口部分2亿元主要通过政府投资来弥补。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在持续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激励县乡加快发展。同时,刘兴云表示,我省将切实加强对相关土地收益使用情况的监管,一旦发现违反有关规定的问题,立即予以纠正,并严肃问责,确保土地收益“来自农村、用于农村”。

  生产方式转变:山东土地经营规模化率已超过6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释放,我省农业农村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9年底,全省土地流转面积3890.4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2.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已达到1.46亿亩次。有关专家根据目前的土地流转面积和生产托管面积测算,山东土地经营规模化率已超过60%。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以上。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6%,高出全国5个多百分点。

  “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的这些变化,从我省实践看,将会促进农业农村‘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生活社区化’。”李希信表示,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调整的规律,也顺应了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需要。 总的来看,我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对照全省广大农民群众期盼,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短板。下一步,我省将紧紧围绕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重点任务,强化措施、创新举措,统筹做好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突破。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