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便利青年人创业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壁垒等举措,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从6月19日开始,央视中国新闻栏目推出系列报道《携手共建一流湾区:产学研结合,大湾区科创成果加速落地》。其中,节目对东莞如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进行详细报道。 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诠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一款看上去普通的冲浪板上,来自香港科技大学4名学生组成的青年创业团队,在上面嵌入一个电动推进器,于是它可以在4秒内加速到26公里/小时,这就可以让冲浪的玩家在冲出去之后,不用借助人力就可以划回来,也可以在没有浪的地方玩冲浪。目前,这款小型的电动推进器在东莞进行大规模的量产,已经卖到了全球40多个国家,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另一个也是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生石金博等人创办的企业,也带着高端工业机器人技术,来到东莞办厂投产。他们看中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制造业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契机。 李群自动化董事长石金博说:“大部分的供应商在周边20公里或30公里之内都可以解决,这样产生的效率对一个发展中的企业非常有用,因为在很多时候比拼的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所以客户需求一来,我们需要快速响应,除了本身研发的快速响应,也需要供应商的快速响应。” 提出培育多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东莞松山湖畔,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不断建设,成为大湾区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的一个缩影。如今大湾区已经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平板显示等多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东莞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市培育形成1个产值超万亿、3-5个产值超千亿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以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契机,全面加强与光明科学城的对接。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建设,完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建设,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把松山湖科学城加快打造成科学之城、创新之城。 多位在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港澳青年认为,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功能上优势互补,可以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国际一流湾区。香港创业青年陈升说:“我觉得香港未来的定位可能是在于如何配合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高科技产品如何走出国门,香港可以通过成立工业设计公司、品牌咨询公司、企业服务机构等,来优化这些产品,让中国产品更好地出海,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