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1日讯 人工智能辅助筛查、5分钟就能出结果的病毒检测试剂盒、AI测温……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又一次见识到了科技的力量。 实际上,从一项原始技术到一件真正可以投入实战的抗疫“黑科技”,需经历漫长转化流程。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只有10%左右的科技成果得到了顺利转化,这个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何科技成果飘在“天上”容易,“落地开花”却那么难? 2016年秋天,宁波是唯一一个以城市的身份,被科技部选为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怎么打通?如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先进产业培育?怎样实现科创平台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3年多来,这座制造业之城从顶层设计入手,依托民营经济活力强这个先天优势,不断破题,持续探索,形成了不少富有宁波特色的新经验和新做法,为创新资源较为薄弱的城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作为衡量科技成果转化实效的重要指标,今年1~4月,宁波全市达成技术交易781笔,总额83.2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逾3倍,技术交易总额占全省的1/3强。2019年,宁波共计完成技术交易额216.4亿元,增速超过57%。 成果如何转化 从课题启动那一刻开始 会“说话”的空调、可在手机端即时呈现滤网工作状况的吸尘器、提供24小时终端运行监测的饮水机……走进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展示厅,一系列即将走向量产的家电“黑科技”吸引眼球。该院联手本土家电龙头企业加快产学研攻关,参与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实施课题,已取得一系列进展,多款新产品即将推向市场。 “我感觉这条路走对了!”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信息技术专家黄晁欣喜地说。清华大学毕业后,黄晁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赋能传统制造?黄晁在宁波找到了答案。 作为拥有诸多产业门类的工业城市,宁波科技创新的主线一直没有偏离过制造业。不过,仍有一些难题需要破解,比如,怎么才能让科技成果供给更好地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创新周期不断缩短的当下,如何优化成果转化生态链,让传统产业更好更快突围? 宁波这座制造之城启动创新发展路径的新一轮探索。2018年5月,宁波精心布局的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作为一项创新举措,重大专项的目标是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 依照传统路径,一项原创成果从研发到“卖出去”“用起来”,中间需要经历漫长转化流程,并且容错率很低。有别以往,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从方案编制开始,就有了体系完整的协同攻关方案,通过申报课题的精心设计,确保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一脉相承,不偏离方向,从而降低成果转化失败概率。 更重要的是,创新路线图是提前划定好的,哪些产业需要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专项就布局在这些细分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解答的是“科技成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科技创新的方向,首先是要有市场潜力,其次是有基础也有能力去做。”黄晁解释道。经过专家组广泛调研、走访论证,颇具宁波特色的智能器件/先进半导体芯片及应用软件等10个专项被梳理出来,制定方案、组织申报……专项推进紧锣密鼓。黄晁团队选择了物端智能方向的几个子课题,分别涉及芯片、模组以及终端系统和平台研发。 作为传统块状经济,宁波家电制造业量大面广。黄晁团队要通过全流程技术专利布局,为其量身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从一开始申报的时候,我们就决定和卓力、奥克斯等家电企业一起来做。可以说,成果转化从课题启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软硬件开发、系统安装、测试修改……经过院企协作攻关,如今,黄晁团队成功搭建起一套具有本土产业特色的物联网家电云平台,服务家电企业近300家,人工智能、边缘计算领域数十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顺利转化。“越来越多家电终端连上了网,对传统家电制造企业来说,未来的市场空间会更大,开发新产品也会更加容易。”黄晁说。 新型纳米碳材料及应用、智能混合动力整车域控制器平台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高纯铜材制备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为突破口,一批立足前沿又紧扣本土产业实际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在甬落地,一条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技术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精准攻关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日渐清晰。 搭建孵化器 技术和市场两条腿走路 一条全自动口罩生产线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安装再到实际投入使用需要多久?20多天就够了。今年,宁波智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启动孵化项目公司化改革,通过全新的股权分配和分阶段绩效评估制度设计,帮助优质团队重组资源、对接市场。以此为激励,多位资深研发人员摇身一变成为创业子公司负责人,自动化领域的多项专利技术迅速落地转化。 “自己当老板,项目进展和绩效奖励直接挂钩,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来了。经过20多天紧张研发,我们的口罩机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项目负责人樊鹏程说。 一项成果的顺利转化,需解决团队搭建、中试验证、上下游供应链体系对接乃至社会资本引入等多个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在技术和市场两端都擅长的新型孵化载体。 在宁波,一批像智研院这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加速器”。有别于传统院所或一般意义上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高等院校或高层次人才团队建立并直接面向市场开展研发,成果转化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其实现自我造血的关键一环。 “从来到宁波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承担了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公司孵化、产业发展的多重任务。”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一位负责人表示。作为专攻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机构,该院大胆创新成果筛选、产出、育成机制,落地两年来,蓝卓、国利网安、中控微电子、指静脉等企业崭露头角,一批掌握原创技术的“种子选手”整装待发。 宁波产业家底厚,科创却是短板。为了克服这个短板,宁波提前规划、统筹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建设这个“栽树工程”持续提速。平台引进来以后怎么建设?怎样实现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最大化研究院群的科技创新“叠加”“放大”效应? 专项资金扶持、重大项目倾斜、院企技术需求对接平台搭建……围绕成果转化这条主线,各类针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激励、帮扶举措在宁波各区县(市)频密推出。《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管理办法》明确将考核结果作为支持研究院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正是其中一项关键性指标。 “考核非常细、非常严,一些指标甚至精确到了个位数。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绷紧技术成果转化这条弦,充分施展特长把市场做起来。”宁波智研院副院长肖勇说。 释放创新优势,加快融入市场。据统计,宁波现有69家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实现“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全覆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超100项,目前,进入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了50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