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新工科教育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战略支撑和引领力量,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具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如何立足高校实际,在“新工科”建设中构建好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实现“1+1>2”的效果,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一是弘扬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将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等时代命题融入专业教育,将学科史、科技史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将“工程伦理”等价值引领课程融入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二是崇尚专业精神,服务国家战略、行业要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讲清楚特定领域受制于国外“卡脖子”的现状和国家加快自主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骨气和志气,引导学生主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出力争光。三是培养创新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建设好学科专业思政素材库,挖掘和整理学科专业中的时代楷模与身边榜样、在重大工程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和中国历史上的发明与创新、学科专业的光荣使命等,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提供鲜活案例。四是培育实践精神,让学生了解行业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开展专业实践,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行业自豪感,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国家发展。 搭桥梁、建机制、促联动,推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强强联合。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习交流促进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师与多学科专业教师组成的理事会建设,统筹构建两支队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合作机制,推动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双向贯通、相互促进,形成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二是进行结对共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专业课安排思政课教师作为专业课共建人,形成课程思政结对制度,共同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三是加强培训指导。经常性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沙龙等,分享建设经验与代表性案例,提升广大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理解,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其他教师课堂的实践运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四是开展工作研究。经常性组织教师以专题学习、主题研讨等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学习研讨常态化。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国内外比较研究、传统工作经验研究等,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加强两支队伍课程内容的衔接,切实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开展育人工作。
1/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