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统计显示,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后,华东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共计完成申报科技攻关项目12个,涉及应急杀菌消毒设施及高效消毒通道、高灵敏新冠病毒(SARS-CoV-2)检测试剂盒研制、智能人体外表面消毒门柜等产品和解决方案。 “黑科技”亮相背后,两江协同创新区还将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看准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机遇,准备在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方面下功夫,向落户新区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项目,以及民营火箭企业零壹空间寻求合作。 两江科创联盟首届轮值主席、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执行院长唐剑晖介绍,该院策划了两条高端装备产业链,一条是整合重庆风电装备制造和船舶制造优势,探索“海上风电-风电制氢-氢能源船舶”项目研发;另一条是结合重庆山水城市特点,研发长江水环境应急清洁船舶、重大医疗需求应急救援车辆、高楼与山林火灾应急消防无人机,并通过智能城市指挥中心,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建设的智慧协同的一体化应急网络体系。 “同时,我们还将引入科技资本,为各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唐剑晖说。 中科院计算所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也提出以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学、产业互联网为主要发展方向,分别建设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学、产业互联网等3个研究中心。 生态宜居 30平方公里内拥有5个公园10余处绿地 早在2018年,两江协同创新区设计规划总体结构时,便提出要以“一半山水、一半城”为原则,生态用地、产学研用地、生活用地比例为3∶2∶1。 两江协同创新区负责人王飞说,打开全国各个科技创新之地的版图,不难发现,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之地,往往也是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地。杭州云栖小镇、上海张江科学城便是如此。两江协同创新区也不例外。 英国查普门泰勒公司全球董事克里斯·兰克斯担任主创设计师,亲自为两江协同创新区操刀。 按照规划,两江协同创新区总占地30平方公里,拥有5个公园和10余处社区级绿地,区内将实现90%以上公交+步行绿色出行;7个产、学、研、生活功能混合组团,配置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为区内科技人群提供包括国际化交往、科技转化、医疗健康、基础教育、生活配套、长租公寓等全方位服务。 如今,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内,明月湖与明月山湖光山色,绵延200多平方公里的御临河风光旖旎。规划建设的500多万方创新创业创造空间,未来将镶嵌在溪谷林境廊、明月汇流、崖壁探索林等组成的万亩生态空间中,构建一幅立体的生态拼图。
2/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