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上交所5月5日消息,上交所发布沪市主板公司2019年年报整体分析报告。2020年4月30日,沪市主板有1476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2019年年报,另有38家公司披露年度主要经营业绩信息。数据统计显示,沪市主板公司在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以及经营性现金流上均实现正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这也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所具备的强大韧性,为2020年面对复杂形势下的攻坚克难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同期,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上升的复杂局面,沪市主板公司整体经营承压,有些公司也出现了比较大的经营困难,需要主动适应、调整结构,提升绩效、提高质量。 一、整体业绩稳中有增,优质蓝筹抗风险稳增长表现突出 2019年,沪市主板公司专注主业,业绩整体稳中有增,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7.21万亿元,同比增长9%,约占全国GDP总额近四成;共实现净利润3.19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九成以上公司实现盈利,共计1370余家。同时,经营质量上稳扎稳打,共实现扣非后净利润2.97万亿元,同比增长8%。八成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为正,七成以上连续三年为正;约半数同比增长,330余家连续三年实现增长。在内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沪市公司在现有较大规模营收和利润的基础上,继续实现业绩增长,殊为不易。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9年,沪市实体类公司经营稳健,营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经营业绩整体平稳,共实现营业收入28.98万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1.21万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同期,沪市金融类公司总体业绩保持稳定增长,共实现营业收入8.23万亿元,净利润1.97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和14%。 沪市主板集聚了一大批优质蓝筹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作用凸显。这其中,大盘蓝筹贡献突出。上证50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9万亿元,净利润2.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11%,占沪市整体营业收入的52%,整体利润的68%;上证180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03万亿元,净利润2.70万亿元,同比增幅均为10%,占沪市整体营业收入的70%,整体利润的85%。同样,沪市中小市值企业也表现不俗。这些企业主动应变、积极转型,业绩表现也不乏亮点。市值五百亿以下的中小市值的公司,合计实现13.42万亿元营业收入和5227亿元的净利润,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市值百亿以下的公司中,也有约87%实现盈利,近四成实现营收和净利双增长。 具体来看,这些沪市主板的佼佼者长期专注主业、扎实经营,在抗风险稳增长上表现突出。其中,有金融类的“银证保”,也有实体类的行业龙头,有中国中车、中国建筑、中国船舶等“中”字央企支柱,也有三一重工、恒力石化、海天味业等民企担当,有站在科技前沿的汇顶科技、兆易创新、用友网络、恒瑞医药,也有“小而美”的明泰铝业、水星家纺、健盛集团。 二、实体类公司重绩效抓质量,企业经营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9年度,沪市主板实体类公司共实现扣非后净利润1.03万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八成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为正,七成以上公司已连续三年保持主业盈利。受内外部诸多因素影响,实体企业增速持续放缓,部分行业出现业绩下滑情况。 在经营质量上,实体企业日益稳健。全年实体类公司共实现经营性现金流2.59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八成五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六成以上公司已连续三年稳定获取经营性现金净流入。此外,1030余家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与经营性现金流同时为正,其中840余家经营性现金流大于扣非后净利润,占实体类公司总数的六成,这些公司实现的主业利润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撑,盈利质量较高。 资产结构方面,沪市主板实体类公司资产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基本稳定。截至2019年末,沪市主板实体类公司资产总额共计4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整体资产负债率61.56%,同比基本持平,已连续三年维持在60%左右。其中,国有实体资产负债率61.46%,民营实体资产负债率61.90%,两者差异不大;制造业整体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降幅较大,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去杠杆初见成效。 分所有制类型看,沪市国有实体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做优做强,合计贡献营业收入22.76万亿元,同比增长8%,扣非前后净利润分别为8770亿元和760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经营性现金流2万亿元,同比增长5%。民营实体企业在市场下行压力下仍保持了经营韧性,共实现营业收入6.22万亿元,净利润3557亿元,扣非后净利润2684亿元,同比增速与国有实体企业相近,但经营性现金流5894亿元明显改善,同比增速达22%。 三、逾六成行业净利润实现增长,近四成行业出现下滑 沪市主板汇集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各大行业门类,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配套健全,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期,仍具备较强的腾挪空间和抗风险能力。2019年,沪市主板各主要行业营收均实现稳定增长,但业绩表现有所分化,超六成行业净利润实现增长,近四成行业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上中游部分传统周期性行业在经历前期高速增长后逐步放缓趋稳或有所下滑,设备制造类行业则实现较快增长。具体看,上游行业中,有色行业实现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增长11%;煤炭行业实现净利润862亿元,基本稳定持平;石油行业实现净利润1049亿元,同比下滑11%。中游行业中,化工、钢铁行业分别实现净利润424亿元和316亿元,同比下滑28%和49%,主要系原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回落等因素所致。受益于基建需求拉动、设备更新需求增长及“一带一路”政策等影响,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分别实现净利润110亿元、244亿元和215亿元,同比增长21%、62%和52%,扣非后净利润增速也分别高达26%、74%和35%。 下游必选消费品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可选消费品行业呈现一定分化,服务支持类行业趋于稳定增长。具体看,食品饮料、批发零售、房地产、建筑等行业分别实现净利润808亿元、448亿元、1209亿元和1461亿元,同比增长17%、30%、13%和13%,主要受益于基础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新兴消费潜力加快释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加码。医药行业实现净利润313亿元,同比略增2%,主要因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加速行业结构调整分化,优胜劣汰趋势逐步显现。汽车行业实现净利润503亿元,同比下滑27%,经营业绩有所承压。服务支持行业中,电力热力、交通运输行业增速趋于稳定,分别实现净利润726亿元和1064亿元,同比增长1%和8%,扣非后净利润也分别增长8%和9%。 四、研发与投融资持续加码,为转型升级提供发展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