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云自拍”“云修复”……5G网络应用让博物馆更精彩(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29
摘要:在讨论和修复的过程中,张济夏不仅可以通过电脑屏幕以第一视角看到文物,还可以在屏幕上用鼠标标记红框,让身在海南的朱晓敏注意红框里的细节,对该部分给予进一步关注。朱晓敏不仅可以通过她的电脑屏幕,看到被标

  在讨论和修复的过程中,张济夏不仅可以通过电脑屏幕以第一视角看到文物,还可以在屏幕上用鼠标标记红框,让身在海南的朱晓敏注意红框里的细节,对该部分给予进一步关注。朱晓敏不仅可以通过她的电脑屏幕,看到被标记的红框,她所佩戴的眼镜,其摄像头旁边设有一个微型屏幕,这个屏幕上也会显示出红框来。

  在湖北同行的远程注视下,朱晓敏一步一步操作,用自由树脂为宋代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完成翻模,并调和环氧树脂与冷补瓷粉等材料对瓷器进行补缺。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文物修复过程的视频可以实时存储于云端,供人们后期回溯和学习使用。

  科技延伸想象空间

  云游览、云修复、云课堂……“5G+博物馆”未来可期

  带着孩子逛博物馆或是游乐场,在这类人员密集场所,家长们最担心什么?相信不少人都有同样的答案——怕孩子走丢。

  按照传统办法,孩子走散后,家长会立即找值班人员,进而调取监控录像寻人。

  “这需要调出孩子有可能去到的所有区域的监控录像,然后一帧一帧地仔细查找,非常浪费时间。”林明发说。

  而在南海博物馆,遇到这种情况,家人只需发一张孩子的照片到系统,系统就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庞大的监控视频里搜索孩子的身影,并依此“抓”取、呈现孩子的活动路径,帮助家长更快定位。

  这个方便快捷的寻人功能,正是基于南海博物馆利用5G网络建立起的智慧安防系统。

  而这套系统不仅方便游客,还能根据馆方需求,完成统计实时客流、进行客流分析,在紧急情况下,成为整个博物馆的智慧“保护罩”。众所周知,博物馆内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资料,安保工作尤为重要。南海博物馆利用5G网络,对7万多平方米的场馆进行3D建模,连接和适配现有的安防、消防设备。当紧急情况发生时,系统能第一时间预警,并协助馆方人员制定最优处置方案。

  自2019年开始谋划,2019年底启动相关技术设备建设,南海博物馆如今已率先全省文博机构,应用5G科技项目。

  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海博物馆加入了“云游博物馆”的行列,开展的两次线上直播人气火热。不仅如此,南海博物馆还利用5G网络,为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官塘校区的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文物知识课,反响热烈。

  利用5G网络打造线上课堂,已经成为南海博物馆计划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未来,馆方计划效仿“慕课”形式,不仅面向在校学生,也欢迎更多公众登录其课程平台,了解南海历史,关注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南海博物馆此次的5G项目建设,是省内文博单位对于新技术的率先尝试。

  “我想5G网络带给文物修复界最大的便利就是技术共享。”海南日报记者通过视频通话采访了远在武汉的张济夏。他表示,放眼全国,专注于古陶瓷修复的专家本就稀少,5G网络的应用,无疑会让古陶瓷修复专家将技术和知识“扩大”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

  “以古陶瓷修复为例,这项技艺对远程传输画面的清晰度要求非常高,需要避免色差等问题。很期待未来随着5G网络的普及,我们的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张济夏相信,5G网络不仅能让从业者们“互联互通”,增进交流,还能进一步推动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

  “通过5G网络,博物馆可以实现人、物之间的信息化连接,实现各要素之间的沟通和交互。”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表示,“这不仅能帮助我们为观众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服务,也将为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实,当博物馆遇上5G,变革远不止于此,从这里开始、从此刻起,人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也有理由期待新一波应用技术的普及与繁荣。

  (海南日报嘉积4月28日电)

  总策划:曹健 陈成智 齐松梅

  执行总监:许世立

  主编:孙婧

  版面设计:张昕

  视频拍摄:宋国强

  视频剪辑:李玮竞

  实习生:余慧 孟丽娜

原标题:“云自拍”“云修复”“云展览”“云课堂”……当博物馆遇上5G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