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当你逛博物馆的时候,有个“随行摄影师”跟拍,记录你的精彩“打卡”照。逛完博物馆后,你还可以即时获取专属游记,一键分享微信朋友圈。 这样的愉悦之旅,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就可以轻松实现。近日,南海博物馆率先省内文博机构,携一批5G科技应用项目与广大公众见面。 “随行摄影师”是南海博物馆“AI(人工智能)游记”项目里的功能之一。除此之外,南海博物馆5G科技应用项目还包括AR(增强现实)文物修复、智慧安防等。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前往探馆,带你了解“5G+博物馆”的真正技术!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不要“人从众” 逛完博物馆,你的专属游记即刻推送 “对不起,能麻烦让一让吗?我们也想在这儿拍个照。”“哎呀,景太大了,拍不全啊!”…… 想必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烦恼:来到人气火爆的旅游景点,想在热门地标“打卡”拍照时,不是其他游客“乱入”镜头,就是好景拍不全。而在琼海市潭门镇的南海博物馆,你甚至不必劳烦他人帮你拍照,就能轻松获得自己的“打卡”照。 在南海博物馆的西侧方向,有一座刻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石碑,这是游客们来到博物馆必经之处。就在石碑外侧后方,有一个架在门岗上的摄像头,比用于安防的监控摄像头要小,镜头正对石碑。 “你可以在手机上进入‘中国南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在‘互动交流’项目里点击‘AI游记’,然后按系统指引上传1张自拍照,我们的后台会进行人脸识别处理。等你来到博物馆正门的石碑前,面向摄像头站定,最多5秒钟,就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内收到自己的‘打卡’照了。”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南海博物馆项目组技术人员林明发介绍道。 如果担心系统误拍、漏拍,你还可以对着镜头摆出特别的姿势。“我们在系统内存储了‘V字手’‘单手比心’‘祈祷’等拍照常用姿势数据。”工作人员特别提示,这一“姿势优先”的设定,将帮助系统更精准地抓拍到精彩照片。 事实上,这个抓拍功能是博物馆推出的“AI游记”项目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在馆内外精选了7个“打卡”点,每个点都设立一个人脸识别摄像头。按照正常的游览路线,游客会途经这7个点位,每经过一个点位就可以留下一张“打卡”照。到游览结束时,系统会直接推送一个完整的、富有设计感的游记到游客的手机上。 同时,这份游记还附上点位的详细介绍。游客可以将这份充满南海博物馆特色的游记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转发友人。 “很多游客第一次走进南海博物馆,看到这么多展厅会有点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参观,我们‘AI游记’里这7个点位,基本上画出了一份参观导览图,大家可以跟随提示走完博物馆。”南海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朱磊介绍。 南海博物馆工作人员朱晓敏头戴有摄像头的眼镜,利用“5G+AR”技术,将手上的文物修复情况,实时传给远在湖北武汉的专家张济夏,并按照建议对文物进行下一步修复。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隔空”修文物 “5G+AR”技术让异地专家如在身边 当同伴不在你身边,却能透过你的“眼睛”看到你眼前的景象,与你“并肩”交流、探讨,开展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得益于5G网络的快速与稳定,南海博物馆的异地合作可以实现“近在咫尺”“瞬息联通”。 “针对这件器物,你需要翻内模来补缺,因为外壁有大量反映出水瓷器文物特点的附着物,这些按照展陈修复的需要是要保留的。”南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工作人员朱晓敏一边听着“身边人” ——专业陶瓷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张济夏的指导,一边准备着翻模材料。 看了看朱晓敏手边的原材料,张济夏提醒道:“出水瓷器的釉面被海水严重侵蚀,表面比较酥松、粗糙,翻模材料还是用自由树脂吧,不会留下印记。” 两人正在讨论的是,如何把朱晓敏手里的这件宋代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的缺口补全。在南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实验室内,朱晓敏佩戴着一副科技感十足的“眼镜”,右眼位置的外部是一个可调节角度的摄像头。而“从旁”指导的张济夏,则在武汉的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通过这个摄像头进入朱晓敏的“第一视角”。 在朱晓敏与张济夏远程互联时,修复实验室内有一个配套的大摄像头正对操作台,呈现“全景视角”。这些设备会通过一款文物修复软件,将摄录的画面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同样的设备在张济夏那边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里也有一套。 正是“5G+AR”技术,缩小了两地专家间的时空距离。AR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广泛运用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 事实上,在4G时代,远程指导就已经开展,但大多局限在开会、讲课等活动中。当5G网络出现,因其速度快、低延时的优点,图像可以以更高的清晰度流畅传输,像外科手术、文物修复等高度精细化的“手工活”,5G技术能让两地工作人员以“沉浸”的方式开展实时讨论和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