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阳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日益成为推动全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坚力量。自2016至2019年,城阳区分别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3、121、203、18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由2016年的155家,跃升到2019年底的505家,在青岛市各区市排名由第4位升至第1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突出政策引导,加快汇聚各类创新资源 近年来,城阳区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同时形成了关于支持科技企业加速器发展、加快孵化器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专项奖励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构建起了覆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认定、壮大的全过程关键节点的政策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扶持。推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不定框框,让企业自己提出政策需求,政府负责论证,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政策支持。每年组织高企和重点科企老总赴深圳等先进地区参加高企总裁素质提升班,共有200余家企业的负责人参加培训。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近三年累计减免17.36亿元,税收奖励及减免政策进一步让利于企业,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加速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突出科企培育,不断完善创业孵化链条 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有机结合的创业孵化链条和专业化、规模化的孵化服务体系,培育和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为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促进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在核心区街道,围绕天安数码城、招商LAVIE公社等“五大园区”,重点建设和培育了青岛天安数码城科技孵化器、青岛博士创业园、青岛绿天使创业园等孵化载体。目前,全区众创空间达到1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家。孵化器在孵企业775家。同时,为留住孵化毕业科技企业在当地发展,在全市首创了以孵化运营企业为主体,街道为辅助,通过政策资金杠杆,共同打造科技企业加速器的发展模式。鼓励孵化运营机构与街道合作,利用闲置厂房资源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实现孵化毕业企业、运营机构、所属街道多方共赢的局面。目前,已认定一瑞科技企业加速器、华辰金刚科技加速器2家加速器。其中,华辰金刚加速器建设2年已入驻企业41家,其中4家为千人计划专家创办的高企,2家归国博士创办的高企,3家风投投资的企业。 突出人才支撑,大力引进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 积极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985”“211”大学来城阳创建高端科研机构,目前,城阳区共引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8家,已完成注册5家;建成运营博士后创新创业园、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等创新创业人才载体,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扎实推进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建设。作为山东省首家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基地,园区已引进了清华大学、德国耶拿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洽谈对接了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博士后创新创业项目55个。 目前,城阳区累计注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82个,吸引硕士以上创新创业人才5000余人。高层次人才队伍稳步壮大,拥有“两院”院士5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9人,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0人,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8人。 突出优化生态,积极打造高企成长环境 城阳区科技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积极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全力激发科技研发、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活力,实现产业链和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支持孵化器和加速器运营机构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和创业投资类基金。目前已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基金13只,总规模达136.87亿元,还有已签约和在谈的200-300亿规模基金,将为企业创新创业插上展翅腾飞的“资本”翅膀。2019年,通过“科技金融贷款风险准备金池”等各种形式科技金融贷款共为93家科技企业成功融资10.9亿元;每年举办企业融资讲座、法律讲座以及青岛创客运动会等创业活动20余场,集聚和服务创客3000余人次。近三届青岛市创新创业大赛中,城阳区累计取得了5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和1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其中,诺安百特获得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下一步,城阳区科技局将通过双招双引、培育高企上市、细化考核指标、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推动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