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挂职麻江县副县长的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合作处副处长李玉清介绍,南农大目前制定了“六个一”的高质量产业帮扶标准,即通过组建一支专家团队、建立一个示范基地、竖立一块展示标牌、编制一份技术手册、共建一个产业联盟、推广一个服务平台的方式,通过李刚华、吴震这样一批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的“泥腿子”教授,以点带面,带动麻江全县扶贫产业发展提质。 “金菊花”造就“金银谷” “大田栽秧行对行,我在田坝栽花秧,感谢书记来指导,九月菊花满坝香。”这是贤昌镇高枧村村民易芙蓉为南京农业大学驻村第一书记编唱的山歌。60多岁的她,如今扛起锄头在自家门口种菊花,月收入2400多元。 “南农大扶贫的含金量高。”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介绍,“这些年来,南农大师生用心、用力、用情,他们在田间地头的身影,我们麻江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2019年11月,江南赏菊正当时,但在云贵高原,则到了为来年的栽培提前准备的季节。南农大菊花团队王海滨副教授一忙完南京的菊花布展,就马不停蹄地赶往麻江,和他一起搭上这趟飞机的,是团队培育的菊花新品种。 王海滨告诉记者:“我们准备将这几个品种在当地试种,一是看长势,二是尽可能地延长花期,延长观赏时间。” 2016年,42个品种的菊花种苗,从长江三角洲的平原来到了云贵高原的梯田,第一批3万多棵全部存活。 这些菊花种苗来头不小。它们来自世界最大的菊花种质基因库——南京农业大学湖熟菊花基地。学校菊花育种团队从1944年开始从事菊花品种收集、保存等工作,基地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资源、3000多个品种,其中300多个新品种是学校自主培育的。 “之前我们还怕种不出来,没想到,现在菊花地里干活的农民不仅靠这脱了贫,还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据麻江县花之韵花卉产业有限公司经理韩远军介绍,2017年4月,位于宣威镇卡乌村的药谷江村菊花产业规划园启动建设,400个菊花品种、498亩的菊园规模,土地流转了385户,其中80户是当地贫困户,不仅每家每户拿到了每亩1200元的流转补贴,而且在自家门口就能务工,从最初的除草、种植,到参与育苗等核心技术,好多变成了菊花种植能手。 自2017年菊花园开园以来,“贵州麻江品菊季”累计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亿多元。这一场美丽的菊花“旅行”,不仅通过景村联动带动农户分享红利,还激活了农家庭院经济和传统农业消费的“提档升级”。品菊季期间,柑橘、花生、小米、党参等当地农产品都在景区外的脱贫集市上找到了不错的销路,云贵川一带的游客慕名而来,也带火了农家乐。 除了通过菊花园模式催生千姿百态“花经济”,南京农业大学同时深耕产业扶贫“花文章”。2017年,团队将多个食用菊品种引进麻江,龙山镇大塘村种植大户文培国原来是种植烤烟的,2018年试种了7亩金丝皇菊,销量很好,2019年他把自己的12亩地全都种上了菊花。 2019年,麻江县食用菊种植规模达到1030亩,各村合作社建起了5个加工厂,赏菊季一过,141台烘干设备全速运转,一盒盒包装好的金丝皇菊“运”出深山。 种植一片菊花,发展一个产业,连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如今的南农大“金”菊一头搭起扶贫桥,结出富民果;一头连接起二、三产业,延长了产业链。 在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看来,高校的科研工作要为社会服务做好科技背书,不仅要帮农户摘掉“穷帽子”,还要想方设法地配足“富方子”;在为贫困地区把好脉、当好医的同时,也要为产业安上“引擎”、延伸“链条”。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陈巍介绍,截至目前,南农大已直接服务与带动农户499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59人,帮扶产业扩展到11个,引进展示新品种700余个,培训技能人才2000多人次,共建锌硒米、农村电商、家禽和草莓4个产业联盟,辐射农业生产面积10万亩。2017—2019年连续3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2019年4月,麻江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3月26日,南京农业大学再次向麻江县河山村捐赠党费20万元,用于进一步发展河山村党建扶贫、产业扶贫等各项工作。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表示,面对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南京农业大学将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村支书、村主任们的“头雁”作用,催生扶贫内生动力;通过“南农—麻江10+10”行动计划、“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专家教授社会服务工作量支持等长效机制,常态化蹲点帮扶,把脉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麻江大地上。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08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