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配足“富方子” 摘掉“穷帽子”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09
摘要:■脱贫攻坚教育力量高校行动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迈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千年梦想的征程中,教育系统积极落实脱贫攻坚任务,许多教育系统干部扎根农村驻村扶贫,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许多高校、职

配足“富方子” 摘掉“穷帽子”

■脱贫攻坚 教育力量 高校行动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迈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千年梦想的征程中,教育系统积极落实脱贫攻坚任务,许多教育系统干部扎根农村驻村扶贫,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许多高校、职业院校为扶贫点送技术、送培训,不仅“输血”而且“造血”;为保障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各地教育系统狠抓控辍保学……当前,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教育系统更是一手抓防疫,一手助力备战春耕、复工复产,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典型人物和经验。本报今天起推出“脱贫攻坚 教育力量”栏目,首批聚焦“高校行动”,报道一些高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积极贡献及其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敬请关注。

在贵州麻江县农业农村局一间办公室,一幅对接帮扶“布局图”分外打眼,这是“南农—麻江10+10”行动计划对接帮扶地图,南京农业大学10个学院精准对接麻江县10个典型村,用金牌学科助力产业扶贫。相比2013年勾勒的3块特色产业“阵地图”,如今,南京农业大学科技扶贫的版图已经越描越大。

2月28日,教育部召开直属系统扶贫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南京农业大学随即召开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第一次工作会议,对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各项工作再次进行周密部署。

前不久,南京农业大学3位校领导带队,10个学院的专家教授、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行近30人来到麻江,挂牌成立“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将精准扶贫与人才培养等工作深度对接。

    锌硒米“逆势”创丰产

“科技太重要了!没有科技支撑只能‘看天吃饭’。”见到南京农业大学专家一行,36岁的贤昌镇高枧村种植大户赵祥榕激动地说。

5年前,在江苏打工的赵祥榕,见高端大米能卖到上百元一斤,想起家乡麻江被誉为“中国锌硒米之乡”的田荒着,他不甘心。

赵祥榕辞去城里的工作返乡种田,一开始种植本地籼稻,2017年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00亩,刚尝到点甜头的他,却遇上了旱灾和病虫害,前两年挣的钱全赔了进去。

这一年,他结识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开始引种40亩由南农大自主培育的粳稻品种“宁粳8号”。南方人的口粮以籼稻为主,但赵祥榕有创新的胆量,“李刚华是‘丰产教授’,在云南、江苏都创下过高产纪录,跟着他种,我不愁亏”。

2018年,老天爷又和这位年轻的种植大户“较上了劲”。6月,麻江县遭遇60多年来罕见的特大洪灾,全县直接经济损失约2.78亿元。赵祥榕的地是沿河的梯田,他跑去一看,心都凉了。

“水都漫到第五层了,原本绿油油的苗,被洪水冲得根都露出来了,望过去黄黄的一片。”赵祥榕立即和李刚华通了电话,“估计全完了。”

让赵祥榕没想到的是,在周围交通几近瘫痪的情况下,李刚华竟然第二天就“赶”到了田埂上。

“宁粳”种植田分布在细长的河谷梯田,平时就很难走,这次洪灾,不少田埂都被水冲没了,李刚华探着身子,将每块田看了个遍。据赵祥榕回忆,当时李刚华全身都浸透了水。

“问题不大!根子还在,补充养分就行。”李刚华发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只是冲刷了梯田,并没有蓄积起来,苗子还是活的,现场他就开始计划排水后的管理方案,测算施肥量。

周围农户见状赶紧劝赵祥榕:“不能补肥啊,现在已经6月底了,稻子不需要那么多养分,肥过足,稻谷结实率就不高了,光长稻草了。”

赵祥榕觉得李刚华是他的“定心丸”,他一五一十地按照李刚华测算的量,立即补施肥。

当年10月,意想不到的“反转”出现了,赵祥榕的地一经测产,竟然创下了黔东南州的历史纪录:平均亩产666.1公斤。

“梯田面积小,我们用小收割机,转一圈就能装满两个蛇皮袋,比本地籼稻重得多。”赵祥榕说着不禁咧开嘴笑了,“农技站带来的是电子秤,刚上秤还以为秤坏了,一袋比平常多出20斤,后来换传统的杆秤再称,确定没错。”

“连续5个月、每月一次的麻江行没有白跑。”李刚华告诉记者,在贵州,赵祥榕的田是第一个试种粳稻的基地,这一次“过山车式”的丰产经历创下了“北粳南引”的成功案例。

李刚华说,高产是一方面,优质绿色功能更为突出,经检测,稻米的镉砷含量均低于国标值,锌和硒是常规稻的3倍。

麻江县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李庆松告诉记者,2019年供销社收购“宁粳8号”销往江浙沪一带,销售价10元一斤,比常规稻每斤多出8块多,带动周边33户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3500元。2019年4月,麻江县稻米产业联盟正式成立,作为联盟长,赵祥榕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41个联盟成员一起,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质锌硒米。

    老牌红蒜再现“新红火”

麻江是有名的红蒜之乡,红蒜一直以来都是当地百姓引以为豪的招牌。但2008年的一场病害,导致红蒜种植面积从10万亩锐减至不足3000亩,蒜头产量低、品质差,收的还不如播的多,“招牌”变成了麻江的“心病”。

2016年,南农大蔬菜专家吴震教授为当地找出了“病根”——蒜农们分散种植,大、中、小蒜种混种,一季成熟后,个头大、品相好的大蒜被卖出,留下了品相不好的蒜做种,导致红蒜个头越来越小、品相越种越差,病虫害越来越多。此外,贮藏方式粗放,五六月份收上来的蒜,很快就受潮发霉,到了冬天无蒜可吃。

“先分级播种,同时给蒜种提纯复壮、脱毒,搞一块示范基地,让农户们对比后看得见成效。”吴震给麻江红蒜开出治病“药方”。

2017年5月初,正值蒜苗抽薹,贤昌镇盐山村红蒜提纯复壮与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里,农业局蔬菜站站长周世洋带着农户们在忙活,“同样忙活一年,蒜的长势与去年比大不一样”!虽然还未分瓣儿,但现代种植技术孕育的红蒜,让农户们看到了好苗头。在蒜田里,吴震拔出了几棵蒜和蒜农们比画了起来:“这是蒜薹上长出来的株蒜,不带病毒,通过它来繁殖,可以脱毒和提纯复壮。”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吴震发现当地很多红蒜田只见草不见蒜,草比蒜多,决定尝试用覆盖地膜的方式来代替除草。

3年多来,吴震和当地农业部门的技术骨干一起,手把手地带着农民干,黑色、白色、稻草等多个种类的地膜都尝试过,最终发现,黑色地膜最适合当地的环境气候。

周世洋告诉记者,以前地里都要除草,一亩地除草要15个工,现在不仅用工省了,还绿色环保。当地农技人员还发明了膜上人工打孔器,一次能打40多个孔,蒜苗按照固定好的间隙,插播到小孔里,保温保湿、防病害。

两年前,周世洋还担心株蒜繁殖周期长,怕农户们等不及,如今产量增加了30%,农户们一个个抢着要种。

麻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亨雄介绍,2019年,麻江县红蒜的种植面积已经“回升”至5860亩,平均亩产从700多斤提高到1600多斤,高的达到2000斤,新的一年栽培技术将推广到麻江县7个乡镇。

根据积累的推广经验,吴震提出了简单易懂的30字技术方案,编发成册,发给农户,同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规程,做成展示牌,立在每块试验田间。

“5月看长势,6月看产量,7月看增值。”面对“红蒜之乡”的寄托,吴震希望在提高产量、提升产值的同时,借助学校和当地资源,带着种植大户一同定制保鲜储运和品牌包装方案,增加红蒜的附加值。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