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的工程师连轴转48小时都没合眼。”3月3日,在广东惠州的口罩机生产线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见到了赢合科技(300457,SZ)总裁许毅,从他的黑眼圈,看得出他十分疲惫。 一个月前,许毅接到了深圳市工信局的电话,邀请他陪同深圳市副市长黄敏考察口罩产业链,走了一圈,他发现规模最大的一个月只能生产12台口罩机,交期45天。黄敏问许毅,赢合能做吗?在和随行公司工程师商量后,许毅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赢合科技是主营锂电设备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主业本和口罩机无关。2月1日,赢合科技正式启动口罩机项目,许毅说,这是临危受命。 疫情让口罩需求暴涨,口罩机这个极其细分也冷门的行业变得炙手可热。广州一企业董事邹明(化名)告诉记者,最火的时候,销售平均一天至少接300个电话,“从早上起来电话就没断过,微信有上百条信息未回”。因此,原本几万元、十几万元一台的口罩机上涨到了百万元,涉及的上市公司股价更是一路飞涨,但邹明等人却说,个中滋味五味杂陈。 不仅是口罩机,与口罩相关的上市公司也频频受到资本追捧。3月9日,A股市场的多只口罩概念股逆市上涨,蓝帆医疗(002382,SZ)、道恩股份(002838,SZ)等多只股票以涨停价收盘。其中,道恩股份年内涨幅已高达452%。 时间是最大挑战 2月15日,赢合科技首批口罩生产设备正式发货,运往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三枪集团。此时距决定拍板转产口罩机,只有短短15天的时间。 “锂电设备对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是以微米级为单位,但口罩机的精度则以毫米级为单位,所以当时调研后,我认为口罩机设备对我们来讲相对比较简单。”许毅说。 确实,对于有精密制造相关能力的企业而言,口罩机没有技术门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赢合科技外,科大智能、金太阳、拓斯达等上市公司也纷纷涉足口罩机生产。 许毅表示,最大挑战其实是时间,正常一台设备从设计到生产、组装、调试,至少要近两个月的时间。因抗疫急需,企业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交付,充分考验着企业的制造能力、生产批量化能力、财务风险能力以及供应链协调开发能力,在和一众高管商量后,大家觉得还是得做。 口罩机,是将多层无纺布通过热压、折叠成型,超声波焊接,废料切除,耳带鼻梁条焊接等工序制造出具有一定过滤性能的各种口罩,它不是单台的机器,而是需要多台机器的配合完成各种不同的工序。 陈阳(化名)是东莞某上市公司的副总经理,公司本主营数控装备和精密结构件,和赢合科技一样,为了抗疫之需,他们公司在2月中决定转产口罩机。他说,一台口罩机涉及1000多个零部件、配料,大部分需要再加工,如果规模不够,或者没有CNC精密加工机床,就需要再找外援,这样下去就会影响出货速度。 对转产口罩机的企业来说,调机工人是制约口罩机产能的关健。所谓“三分做,七分调”,普通工人先按图纸把供应商送来的定制物料组装,再由技术工人调试。调试过程决定了机器故障率和良品率等核心性能,而这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又基本依托调机工人的经验技术。 陈阳说,由于零部件众多,口罩又是软性材料,稳定性差,设备组装完后,还有很多技术参数需要调整,要调整到最优的状态,使得故障率低、速度快、良品率高,这就是一个门槛,所以目前公司比较缺有经验的调机工人。 邹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和客户达成共识,出货前,客户要自己先找到适合的调机工人;出货后,公司的销售、调机工人及客户的调机工人会建一个沟通群,分享调机方法,做好售后。 对此,陈阳想出了两个办法:第一,去找生产口罩的工厂,让口罩厂的调机师傅想办法过来“支援”他们,抑或是和他们共用,这点问题不大,毕竟工艺相似;第二,“以老带新”,让师傅带徒弟先顶上,徒弟边学边做。 记者注意到,调机工人现在十分“抢手”。“3万元找一个今晚可以去XXXX的口罩机调试师傅,调试完成大概3天左右,越快越好,介绍有介绍费。”在朋友圈及一些行业群中,时不时就能见到这样“高价求助”信息。 甚至有企业开起了“口罩机调机师傅培训班”,例如2月初转产口罩机的拓斯达,此前就面向国内免费招生,到东莞培训,培训周期预计7到15天,熟练后即可推荐给公司的VIP客户服务。 负责该培训班招生的王小姐向记者介绍,报名对象限定在有机电基础的人士,有大型设备安装、维修、调试经验,抑或是高级焊工均可,一般是日结,熟练的话可达500元到600元一天,月薪可达15000元到20000元。 “疯狂”扫货 调机工人的问题或许通过以老带新、高薪招聘、突击培训等方式暂时缓解,但如何锁定上游零配件等货源,却是令口罩机厂商们最为头疼和焦灼的事。 赢合科技的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采购的同事在2月4日就已经上班,一拿到图纸后就迅速开始找货源,发朋友圈、打电话、网上搜;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基本上能用的,就想办法弄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