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保证体检质量的情况下,低剂量螺旋CT可以将辐射剂量降到低水平,保持在1mSv以下。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认为,每年接受20mSv以下辐射量是安全的。“将用于筛查的CT的辐射剂量降低,避免辐射的伤害,这也是美年大健康这么大体量的预防医学平台上做的科研创新。”宁毅说。 体检机构开展癌症早筛技术研发,优势在于大数据。 “胃癌早筛、肝纤维化检查等,都是基于体检客户群体培育出的技术,我们也在推动直肠癌、乳腺癌早期检查方面最新的技术孵化和普及。”宁毅说。 我国正在推动有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生命科学类企业发展,体检机构的健康大数据,能够为其提供很好的应用场景和平台,加快技术和产品研发周期。甚至在一些领域可以弯道超车,超越国际同行。 “中国庞大的体检市场,为创新技术研发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欧美国家可能有局部技术优势,但在应用场景方面远不如中国。当我们数据量足够大,就比较容易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节约科研时间。”宁毅认为,健康大数据可以提升癌症防治科研效率,在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体检机构平台能够为重大疾病早期防控做出更大贡献。 在癌症筛查中,大数据可以在全国层面了解和预测各类癌症的分布。例如海南和湖南口腔炎症的高发,未来很可能导致口腔癌高发。检查数据的汇总与分析,还可以用来预测各类癌症的风险因素,使得早期筛查结果更准确,这也有望未来与新药研发结合在一起。 公立医院与体检机构的分工协作 国家提倡癌症防治,老百姓如何能够便利参与? 目前,分布广泛的各类体检机构,仍是预防工作关口前移的主要践行者,承担了大部分就业人群的健康早筛工作。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我国体检行业市场已形成以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和大型专业连锁体检机构为主导的市场格局,非公立机构的市场规模有逐年增加态势。2018年,公立医院体检中心的市场规模达1206亿元,非公立大型专业体检机构为275亿元。 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体检人次数突破5亿次,但体检覆盖率仅为35.8%。而美国、日本体检覆盖率超过70%,德国更是超过90%。 宁毅认为,我国包括癌症预防在内的疾病控制和治疗体系,面临着三个“三缺一”的问题。 第一方面是系统建设的完善,前端有疾病控制体系,后端是医疗体系,但是缺乏中间的早筛早检健康管理环节;第二方面,疾病防治承传的缺乏,借鉴中医理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欲病”就是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我们是缺乏的;第三方面,疾病发展阶段是从健康、亚健康到疾病,对亚健康的筛查和管理我们也欠缺系统的理论指导。弥补三个“三缺一”,中国疾病控制和治疗体系才是丰满和高效的。 这需要公立医院和体检机构的协作。在俞熔看来,成规模的专业体检机构与公立医院已形成两种非常重要的协同和互补关系。一种是体检机构体检发现重大阳性和疑似癌症患者,后续诊断治疗有赖于公立医院进行。其次,由于每所医院的设备、检查方法等不尽相同,不同医院数据零散保存,单个医院去做某一类肿瘤早期筛查和治疗,难度系数很大,而覆盖全国的连锁体检机构则可以集中技术力量的丰富资源提供支撑。 美年大健康目前在全国(除港、澳、台之外)运营了近600家专业体检中心,预计未来几年将为超过1亿人次提供专业健康服务,汇集更庞大的健康需求和数据资源。这些数据在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未来希望能够用于全国重大疾病特别是肿瘤的防控,使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中拥有更重要的话语权,甚至把成熟的经验和技术输出到国外。 “体检专业机构应利用大数据等资源,承担更多前沿技术的突破,这需要公立医院专家一起合作。”俞熔说,离开了公立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技术研发进度和效率会延缓;离开了大平台的数据化支撑,前进速度同样会减缓,两者需有分工和协作。 宁毅提出,我国历史上成功控制过传染病,就在于我国强大的动员能力,发起了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群防群治策略。他认为,对癌症的早筛早诊如果能像防治传染病那样有计划、成规模,统筹发挥公立医院与体检机构的作用,那么我国控制肿瘤、延缓肿瘤的发生,就非常有希望。 “精准预防”降低防癌体检费用 在癌症筛查的科学性、准确性不断提升时,经济性也不容忽视。若价格过高,则提升全民健康的作用将很有限。 当癌症筛查产品使用量增加,价格也会相应下降,“这符合卫生经济学规律”,俞熔说。 胶囊胃镜投用之初成本也较高,但去年在全国供不应求。到了10万人次以上,成本就会进一步下降。我国多年对女性宫颈癌和乳腺癌的两癌筛查推广,随着技术手段提升、参与规模增加,成本也已降到比较低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一些新的筛查和检测模式也被催生。例如美年大健康提出了“精准预防”的概念,通过先进可靠的检测手段先把危险系数较高的人群筛查出来。以预防结直肠癌为例,医学上认为,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做肠镜检查,但是,做肠镜的成本及消耗的医疗资源都比较高,不太可能让来体检的人都去做这个传统肠镜检查。 当前,可以通过先进的筛查方法,先把高危人群筛查出来,然后再就这些人群做进一步筛查,通过层层筛查,提高检查效率,也因此降低了总体成本。 宁毅表示,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防癌体检价格并不算高。例如美国低剂量螺旋CT检查需花费2000多美元,中国可以控制在人民币400元,甚至更低。“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的体量,更有能力降低成本。” 即便如此,一套防癌体检项目也并非所有人都负担得起。 今年全国两会中,多名代表委员建议将防癌体检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王水建议在一些特定肿瘤高发地区,针对性进行早期筛查,将费用纳入医保。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也提出,将防癌体检纳入医保会在短期内增加医疗支出,但从长远看是“花小钱、省大钱”的明智之举。普及防癌体检,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可以挽救生命,而且可节约大量医疗支出。 新京报记者 倪伟 (责编: 陈濛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