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克服这一顽疾,自治区出台《科技储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通过对征集的科技项目进行实用性和先进性分析,有针对性地建设自治区科技项目储备库,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使项目安排更加公开、公正、透明。 为攻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这一难关,自治区建成了集科技成果展示、供需对接、技术交易、专家咨询与政策激励为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内蒙古科技成果交易平台。自治区还出台《科技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对承接技术转化、转让技术成果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 针对科技投入低、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等问题,自治区设立了科技协同创新基金,目前资金规模已达到8亿元,投资范围涵盖多个领域的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不仅要有项目,还要有人才和平台来支撑。自治区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目前共建立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8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84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的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8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积聚创新项目和人才的热土。 自治区科技厅一份资料显示,近年来,自治区科技领域累计培养、支持创新团队62个、引进“草原英才”260人。目前已经形成45个自然科学类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 前不久,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乌兰浩特市正式成立。袁隆平院士将带领专家团队全力支持兴安盟水稻产业发展。 今年11月下旬,自治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和人才交流机制完善四个方面开展高效务实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共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147家,协议引进院士163名,入站院士专家团队1100余人,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292项。 2017年底,自治区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全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攻关、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在新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绿色农牧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在企业,2017年,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在包头建成,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年产7万吨国内最高端的热镀钢(铝)复合板热转印生产线在包头点火成功。 在高校,我区第一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和自治区政府批准,并在内蒙古大学成立。 据统计,近年来,自治区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由2011年的35%提高到2016年的45%,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是5年前的3倍。 40年弹指一挥间,实现自治区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目标,需要找准短板、找准差距、找准突破的着力点。 直面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瓶颈和短板,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说:“推动我区科技创新,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强化科技创新供给,着力支撑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要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推进各类创新资源协同创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号角。面向未来,自治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朝着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现代化内蒙古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