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章子欣父亲账号的真实性引发媒体和网友质疑。7月13日18:57,百度新闻表示“章子欣父亲”账号经过章子欣父亲授权确认。21点30分,百度承认,发布章子欣去世的消息未经章子欣父亲确认。百度新闻删除动态,开除负责编辑,全面复盘百度新闻管理机制。 【点 评】 章子欣的安危引发全国关注的时刻,百度新闻帮助她的家人设立账号,固然有抢热点的商业利益考量,但如能帮助其发声,亦为善举一件。但百度索性取而代之,在联系不到受害人家属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账号,“代表”家属发布消息,不仅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更赤裸裸地暴露了此举纯属为了吸引眼球抢流量的商业主义目的。从搜索引擎到内容服务商,2019年百度争议不断,在传媒伦理、企业责任方面,的确需要好好反思。 7.中国建筑师巴黎圣母院重建方案夺冠 【“新闻”】4月15日,法国著名建筑物巴黎圣母院被大火烧毁。8月6日,一段“中国建筑师巴黎圣母院建筑竞赛夺冠”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显示,两名中国建筑师蔡泽宇、李思蓓设计的方案获巴黎圣母院屋顶建筑竞赛冠军。环球网、中国日报等媒体的官方微博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随后,这一消息被进一步解读为中国建筑师的方案将成为巴黎圣母院的重建方案。《环球时报》微信以《中国设计师设计方案,赢得巴黎圣母院重建竞赛》为标题做了报道,直到最后一小段才说明,此次赛事并无法国官方授权,设计落地的可能性非常小。 8月7日,新京报、紫牛新闻等媒体披露了进一步的消息。据称,此次引发热议的竞赛由美国一家创意图书出版公司发起,任何人都可参加,获奖作品将结集出版。该公司早就声明:“本次比赛与法国政府的任何成员无关,本次比赛与天主教会或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任何管理机构无关。” 【点 评】所谓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方案将成为巴黎圣母院的重建方案的说法一时间成为了网络热点,不过兴起得快,被澄清得也很快。之所以能引起部分媒体和网友的狂欢,恐怕在于“中国建筑师”与巴黎圣母院产生的关联,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媒体的“推波助澜”是激起这场“误读”很重要的原因。法国政府确实曾宣布举办征集重建方案的竞赛,但媒体最初的报道要么没有提及主办机构到底是何方神圣、比赛是什么性质,要么就是在很不起眼的地方一笔带过,有意给读者造成错觉。 8.送避孕套晚了8分钟,徐州女子状告外卖小哥 【“新闻”】 9月19日,百度百家号“都市故事会”(目前已销号)发布一篇文章称,徐州一名女子通过网络渠道购买避孕套后,因为外卖小哥送货延误,导致其意外怀孕,该女子于是起诉了这名外卖小哥,索赔3万余元。此文随后经过西湖之声、《济南时报》、《新晚报》等媒体二次加工发布,网易新闻、新浪新闻也先后转发。 9月24日,江苏网警发布微博称,经过与相关部门的核实,近期并未发现类似诉讼案件。而新闻配图中的外卖小哥、徐州女子皆为网络图片。其中,外卖小哥的图片出现在2018年的多个新闻报道中,而女子的图片则是2015年发生在东莞的一个采访。 【点 评】这则新闻中充斥着“避孕套”、“状告”、“外卖小哥”等夺人眼球的元素,新闻本身也散发着浓浓的“故事会”风格。原本只是“都市故事会”的一条坊间故事,却在专业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加工下摇身一变成为“新闻”,扩大传播范围,走进更多公众的视野。媚俗的专业媒体如此起劲地参与新闻的“二次加工”,全然不顾事实核查,其根源还是对点击量的片面追求而抛弃了新闻职业操守。 9.荷兰改名为尼德兰 【“新闻”】12月29日,环球网、南方都市报微信公号等相继刊出报道称荷兰要改国名了。环球网的消息来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称其网站于12月27日刊发了文章《“‘尼德兰’不想让你再叫它‘荷兰’”》。文中表示,“自2020年1月起,‘荷兰’这一名称将被停用。据报道,这是荷兰政府重塑国家形象计划的一部分,预计耗资2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4万元)。” 12月30日,一网荷兰微信公号刊文对上述信息进行了辟谣,所谓的“改名”只是荷兰外交部更换了一个荷兰的徽标。 12月30日,荷兰旅游局的官方微博表示,“我们的官方名称还叫‘荷兰’哦!请叫我们‘荷兰’Netherlands”。中国驻荷兰使馆也刊文指出,荷兰的正式国名叫荷兰王国,荷语为Koninkrijkder Nederlanden,英语为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简称TheNetherlands,而非Holland。但多年来,荷兰国家旅游会议促进局(NBTC)在对外宣传荷兰时一直采用郁金香图案和Holland字样组成的徽标。荷兰推出的新徽标采用含有郁金香造型的大写字母NL和Netherlands字样,以取代仅有Holland字样的旧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