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丝绸之路汉服联盟单位发起人之一、杭州汉服文化促进会(筹)负责人、杭州元合文化创始人陈志奇多年对汉服的研究看来,他表示,资本入局是个必然事件。“2003年到2008年大概是一个理论准备和网络推广阶段。2008年到2011年左右是线下区域活动的阶段,之后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合作也越发密切。2012年开始就是一个全国性推广阶段。各地社团的联动性加强,汉服复兴也逐步产业化实体化。这个时候一些商家,或者说资本开始初步观察、关注到这一领域。到了2013年左右,公众人物和娱乐资本开始进入,比如方文山、徐娇等,他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对汉服的推广,盈利并非是主要目的。去年开始大量资本进来,这些资本是为了追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热点进入的,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的和冲动性的。对于这点我们也在观察和警惕,希望更多资本进来之后可以更加完善汉服产业链,汉服可以得到增量,品质有所提升,因为无论发展经济、发展文化,都需要资本”。 小哥哥也开始喜欢穿汉服 需求细分助推 汉服进入新高潮 在“虞姬”的印象中,她刚入行时,做汉服的商家并不多。“相比供应少,需求却很多,甚至有消费者买不到自己想要的,只好买了料子定做。”在“虞姬”看来,汉服细分是个必然的趋势。“消费者对于事物的喜爱,会让他们想要有更多的尝试,消费需求提升也让商家必须有更多的创新。这也是现在形制越来越丰富的原因。此外还会影响到配饰等周边产业,包括花丝镶嵌等。” 不难发现,如今,街头巷陌穿汉服的小哥哥也越来越多。“商家里面做小哥哥的衣服的人较少。男性力量的加入也对我们这个行业产生了影响。早期喜欢汉服的小哥哥只能专门定制,但现在慢慢的商家也会关注到男性市场这一块。”“虞姬”说,还有不少中性的汉服也应运而生,如今,汉服并非像大家所认知的那样非要做造型戴发簪才能出门,一条发带,或者戴个帽子混搭也是一种国潮新风尚。 作为汉服网红,肉芸子表示:“入了汉服坑了解到以前还有‘缂丝’这种工艺,然后还知道有绒花、缠花,还有花丝镶嵌这些东西。时间沉淀下来的老祖宗的工艺真是令人骄傲。” “如今,日常我也会选择‘汉洋折衷’的日常款汉服,让汉服更多融入生活。汉服传承包含了很多汉文化情结,希望能够通过衣服让人去了解到更多的汉服,更多的汉文化。”云云说,通过汉服,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说,这是“良师益友”。 在陈志奇看来,正因汉服是民族传统服饰,在当下的过程中,它需要有普适性和创新性,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和实际需求,需要有一些适用的款式让大家能普遍接受,这也是汉服要生活化、礼服化的原因。“我们将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类型都整理出来,留下更适用于当下、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比如明制汉服的流行就是明制汉服的体系比较完整,服饰材料、制作工艺比较成熟,适合推广。此外,杭州因为是南宋的都城,也更符合宋制审美,所以宋制汉服也是杭州人选择比较多的。正因为有不同的群体,对汉服有不同的需求,才会产生细分市场。这是汉服复兴过程中必经阶段。”他说。 在汉服的推广中,陈志奇会做很多相关的科普。“汉服扩大化之后,相关的体系和标准还未建立,新的商家群体和新的受众及爱好者大量涌入,也存在产品谬误、穿着不当的问题。我们也会进行相应的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