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工会推动职工技术创新的“甘肃模式”纪实(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1-17
摘要:近两年,各基层工会投入并带动企业行政投入创新经费达2.4亿元,支持班组职工创新创造;各类创新型班组共完成技术创新项目4818项、创造经济效益20.57亿元、培养人才18056人次。其中省级创新型班组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4

近两年,各基层工会投入并带动企业行政投入创新经费达2.4亿元,支持班组职工创新创造;各类创新型班组共完成技术创新项目4818项、创造经济效益20.57亿元、培养人才18056人次。其中省级创新型班组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494项、创造经济效益9.4亿元,培养人才5802人次。

全省各级工会以企事业单位、小微企业的生产骨干班组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质量(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安全创新等为内容,鼓励人人有“雄心”,个个“吃螃蟹”,激活班组的创新细胞、挖掘创新潜力、汇聚创新合力,为传统的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名师带徒以及“五小”发明创造等活动,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劳模创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持续释放

现场: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杨义兴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4月,是以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石油技能专家杨义兴为带头人,以采油十厂井下作业技术攻关小组为基础组建的集井下作业技术创新、井下工用具研发、疑难杂症会诊、工序工效优化、技能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近年来共通过“结对子、搭班子”等方式,结60余对子,搭16个班子,使梯队人才在“传帮带”中成长,培养了符合未来继任岗位的关键人才梯队,解决现场疑难问题。创建以来共开展技术交流及讨论会100余次,解决疑难问题60余项,先后研发井下作业“捞、磨、钻、铣、套”等12大类120余项特色工具,其中37件取得国家专利,68件取得局级以上创新成果,58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探索形成了5项水平井作业特色技术,研发了三位一体清洁作业技术,成功恢复面临报废的故障水平井140余井次,解决大修打捞、井筒处理疑难杂症常规井500多口,创造盘活资产1.3亿多元。积极培养井下作业人才,5年来举办各类培训班350余次,培训员工3.22万余人次,文玛兰、王婷等7人荣获甘肃省技术标兵,全厂共有824人参与的103项成果获得表彰奖励,为长庆油田持续稳产和提质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

纪实:甘肃省总工会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甘肃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办法》和《甘肃省职工技术创新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搭建劳模、工匠引领创新的广阔平台和载体,促进职工群众性技术创新。各级工会认真贯彻实施方案,组织建设各层面的创新工作室。到2019年底,全省共创建并正式命名各级各类劳模创新工作室1048个,其中,全国示范性创新工作室4个,省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110个。省总工会对每个省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补助创新研究工作经费2万元,共下拨创新补助资金220万元。2018年以来,全省各级工会投入劳模创新资金,影响、带动地方及企业行政投入创新研发经费1.5亿元,支持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创新研究,各类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完成技术创新项目4323项,创造经济效益44.8亿元,同时,引导企业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纳入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各类人才43977人次,选树技能带头人1.4万人,师徒结对1.6万对。

甘肃省总工会持续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建设,同时大力推动职工创新成果在生产车间、班组一线实现成果转化。引导国网甘肃电力等大型企业引入股权分配、授权加工、技术买断、期权分割、兼任企业CTO等多种方式,探索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转化的新模式,让职工共享创新创造成果。金川公司、白银有色集团、兰石集团、长庆油田、兰州石化等企业工会,还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引领,搭建立体式培训平台、全方位练兵平台、多层次展示平台,同时设立千万元的职工创新专项基金和创新成果奖励基金,在企业掀起“人人学劳模、人人练技能、人人搞创新”的浓厚氛围。

如今在甘肃,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技能提升的“训练场”、技术交流的“大舞台”、创新成果的“孵化器”、提质增效的“助推器”。

创新激励:搭建人人出彩的广阔舞台

现场:在铝电解行业,多功能机组清理铲抓斗曾是一个令人“烦心”的设备。酒钢公司东兴铝业的几名一线职工,在拆除、切割、修复、焊接等环节上“连施妙计”,彻底解决了这一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在第二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这一“清理铲抓斗修复工艺”项目获得金奖。

从工作间隙迸发的“灵光一闪”到最终“孕育分娩”,再到申请专利、推广应用、登上领奖台,“清理铲抓斗修复工艺”所经历的,正是酒钢工会建立的四级岗位创新服务体系和“手拉手、六步走”的一线职工创新成果孵化与激励过程。如今,每年有超过2000项的职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被成功孵化,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动能”。酒钢改革传统的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评选模式,建立了集团、分厂、作业区、班组四级岗位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各分厂、作业区、班组随时申报、按月立项、按季评审发布、表彰奖励和推广应用。针对职工中的各类“微创新”,从创新立项、载体建立、项目实施、总结评审、表彰奖励、推广应用6个步骤上“手拉手、六步走”,使职工想发明、敢革新、能创造的潜力充分释放,一大批解决制约生产经营瓶颈问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创新项目“呱呱落地”。

纪实:在甘肃工会看来,职工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政、职工、工会各方“公约数”最大的工作,抓好这项工作,党政欢迎支持,职工从中获益,工会有条件有能力做好。许多职工创新项目实用性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能够直接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能够在短期内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看得见的效益。

为此,甘肃工会深入实施创新激励行动,全面调动职工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省总工会联合省科技厅、省人社厅制定了《甘肃省职工技术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先后开展了十二届全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和五届全省职工先进技术操作法评选活动。累计征集成果2669项,获奖1594项;操作法309项,评出特等奖13项,一等奖141项,二等奖330项,命名先进技术操作法48项。全省14个市州已有13个开展了职工创新成果征集表彰活动,征集职工创新成果4458项,评选表彰2173项;征集先进操作法504项,评选表彰140项。大部分产业和各大中型企业也制定了评选表彰和激励政策,征集职工创新成果6万项,评选表彰6000项。获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的集体、个人被授予“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18个,“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95个,工人先锋号1个,职工先进技术操作法个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15个。省总工会累计支出奖励经费629.6万元;各市州累计发放奖金301.25万元;大企业累计发放奖金2800万元。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展览、组队参加各类成果展,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创新行动给职工带来了实惠和荣誉,有力调动了职工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甘肃省总工会推荐职工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16项,省科技进步奖1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每位职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如今的甘肃,“敢创新会创新”的工作氛围日益浓厚,职工学技术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涌现的创新成果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新动能”。

培养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新时期产业工人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