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硬核”创伤急救团队如何炼成?记者蹲点浙大二院急诊中心(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1-14
摘要:“早晨的‘大交班’、傍晚的‘小交班’,最能看出一家医院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尤其在情况复杂、节奏快速的急诊中心,每天需要进行3次交接班,医护人员交接班的准确、到位程度,直接关系到急诊患者能否得到连续性

  “早晨的‘大交班’、傍晚的‘小交班’,最能看出一家医院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尤其在情况复杂、节奏快速的急诊中心,每天需要进行3次交接班,医护人员交接班的准确、到位程度,直接关系到急诊患者能否得到连续性、高质量的治疗。”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介绍说。

  在护士长王钰炜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科技感很强的“一站式急诊复苏单元”。“这是急诊复苏室,共有3张床位、1间手术室,主要用于收治创伤、卒中、胸痛患者。我们有个原则,始终会空出1张紧急复苏病床,以确保为来到我院的突发重症患者,提供最需要、最快速的医疗救治。”她对我们说。对话间,一位男性胸痛患者被分诊台护士搀扶进来,躺在病床上,开始做各项检查。心内科值班医生也同步赶了过来。

  再过一道门,便是急诊抢救室。放眼望去,17张病床满满当当。13号病床前,早班急诊内科医生手持《值班与交接班记录本》,向晚班急诊内科医生说明患者情况:“今天刚做过头颅增强核磁共振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从口头交接班、床边交接班再到纸质交接记录单,流程设置的这道加法,会加重医护人员的负担,却能为患者得到不间断的优质照护提供更多保障。

  “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是浙大二院‘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理念的鲜明体现。”张茂说。

  0:12(次日)

  后半夜的两台抢救手术

  时针划过24时。

  “病人马上到了!”值班神经内科医生迈着大步走进急诊复苏室。1分钟后,急救车将处于昏迷状态中的65岁张大伯(化名)送达。前日19时20分,张大伯做饭时出现头晕、口齿含糊等症状。当地医院怀疑他脑出血,并将其转院到浙大二院。神经内科医生快速为张大伯做检查,并叫来神经外科医生会诊。“考虑到出血部位不好,我们会诊的建议是进行手术。”跟家人沟通,征得同意后,医护人员立即将张大伯送至4楼手术室。“对医生来说,能在救治病人时得到病人家属的全心信任,是最珍贵的。”神经外科医生感慨道。

  刚将张大伯转入手术室,又一场生死竞速来临。

  一位遭遇火灾、神志不清的老太太,从当地医院被紧急送来。“基层医院说,基本没得救了,让我们转到浙大二院,最后试着抢救看看。”老人女儿双眼红肿,满脸泪痕。

  首位接诊的,是烧伤科副主任医师邵华伟。耳鼻咽喉科、呼吸科医生也同步赶到。“患者应是烟雾吸入性损伤,她体内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都已达到致死剂量。”邵华伟判断,得马上进行“洗肺”手术。

  急诊复苏室内,几个科室的医生联手苦战、争分夺秒;室外,老太太的数十个亲人来回踱步、焦急万分。

  手术间隙,恰逢护理总值班、手术室护士长项海燕到急诊中心巡视。她告诉我们,医院专门留出4个急诊手术间,至少配备10名麻醉科医生,满负荷运转时,还会随时调用医护人员和其他手术间,以确保为急诊患者及时提供救治。这在手术任务繁重的大医院,是很鲜见的。

  5:16(次日)

  敬畏生命是一堂必修课

  一片灯火通明、一夜紧张忙碌,蹲点急诊中心的我们,完全感受不到一个夜晚即将过去。

  好消息、坏消息陆续传来——脑出血的张大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已进入重症监护室;烟雾吸入性损伤的老太太,经过1个多小时抢救,重新恢复了心跳和呼吸;早上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张大姐,虽经全力抢救,但因病情过重,情况不容乐观。

  每当好消息传来,哪怕不是自己管的那床病人,医护人员也会相互分享消息和喜悦;若是听到坏消息,大家虽然继续投入工作,但神情怅然若失,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在心中轻轻叹气。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张茂对我们说,每当觉得“压力山大”时,他就用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和同事。生死的无常,医学的局限,每个医生都深有体会,“在急诊中心,面对生死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必修课。这也让我们对生命更加敬畏。”

  告别时,急诊医学科赵小纲的一番话,也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坎上。他说:“有人会替急诊科医生遗憾,不能像专科医生那样成名成家。甚至,因为手术常常在半夜,病人家属都未必记得住你、道声感谢。但对急诊科医生来说,每当救回一个生命,我们就会有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成就感。”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