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人”:跋涉在校园与大海之间(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27
摘要: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人”:跋涉在校园与大海之间(3)

一年不缺席一节课——

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是助力科技兴军的最好“成果”

在从事科研之外,袁保伦每年还担负着研究生教学任务。

他教的课程叫“光电惯性技术”。每一节课他都精心准备,不管科研任务有多忙,都从不缺席。有时候,赶上出差和上课冲突,人在外地,他宁愿多跑一趟,飞回来上完课再飞走,也不轻易调课。

课堂上的袁保伦和在实验室里没什么太大区别,依然严谨,只是偶尔会讲一点在部队调研的故事,让大家跳出枯燥的课本,看看新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门课程难度大,需要用到大量艰深复杂的数学公式。袁保伦的理论物理功底深厚扎实,工程应用又得心应手,讲什么问题都是一针见血。学生给他看程序状态的曲线图,他一眼就知道问题出在哪。课后有学生提问,他总是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才走。

学员李佳翼感觉,每听袁老师讲完一节课,都像是做完了一个项目。“他总能结合应用提出现实问题,从理论的迷宫里带着你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经过这种学用结合的讲述,你便茅塞顿开了。”

带自己的学生如此,指导别人的学生,袁保伦也是如此。硕士研究生孙志刚的毕业论文是与导航技术相关的应用型课题,研究中遇到涉及惯导方向的问题,他便尝试着向袁保伦求教。袁保伦虽然不是他的导师,但总是悉心指导、有问必答。毕业后,孙志刚对惯性导航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如今也加入了惯导创新团队。

今年7月,学校组织科技夏令营。袁保伦专门抽出时间指导参加夏令营的学生设计了一个“惯性导航车载实验”。看着学生们拿着测量仪器,跟着车在校园里兴奋地四处跑,袁保伦欣慰不已。他希望这些聪颖的年轻人也会被这项技术的魅力吸引,就像他当年被高院士引导着一样,走上惯导技术研究之路。因为,“一项科研事业总是需要传承的,对于一代国防科研人来说,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就是助力科技兴军的最好‘成果’。”

袁保伦口中的“人才”并不局限于校园之内。由于某型装备即将列装,他很快就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学生——基层官兵。为部队做装备技术培训已列入他明年的工作日程,他对此充满期待。

去年,围绕某设备的使用,他已前 往部队给一批官兵做了10个课时的培训。培训中,他既讲设备的操作手册,又讲设备的工作原理、运行特点、软硬件结构——他想让官兵们不仅会用设备,还能会修理。

那次培训,来听课的有年近半百的基层技术干部,也有20来岁的年轻士官。袁保伦经常被官兵们“围堵”着提问,也一次次被大家眼神中对新技术的渴求所感动。

“部队都很欢迎我们去讲课。”袁保伦指了指自己那枚印有“国防科技大学”字样的臂章说,官兵很信服咱们,每次学校的科研人员去部队,都会受到热情欢迎。

他觉得,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是在科研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的,是靠过硬的装备一次次经受住实战化考验而建立的。

站在岁末,展望明年。袁保伦给自己列了一长串的任务列表,列表的末尾是一个小心愿:争取把驾照考到手。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