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驻华大使吕德耀介绍,新加坡认为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不断的培训,在新的行业变革的循环过程中,人们就可以拥有新的技能。“我们认为人在人生每个阶段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强项,包括弱点来进行再教育、再培训,这样才可以满足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新的需求。不管一个人在进入社会的起点是什么样的,我们希望给他提供永远可以进步的职业教育体系。”吕德耀说。 马来西亚教育部秘书长拿督默罕默德·噶扎里·阿巴斯认为,职业教育一定要与市场需求挂钩,马来西亚制定了一些政策,把职业教育交给产业界来决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技能。 全球劳动组织主席、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克劳斯齐默尔曼提出:所有的国家人口都有一部分不能够适应他们在社会上新的角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优势之一必须它是紧贴社会、企业、商业、行业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希望加入到职业培训,希望接受职业教育。德国有很强的社会保障,可以保证学生在职业院校毕业之后找到工作。而且他们在职业院校接受的技能培训是和行业非常紧密的。我们希望将职业培训提升为作为促进未来经济增长,以及推动数字经济的催化剂。 育人为主,适应未来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副理事长卢迈表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在16—18岁,处于青春期后期,这个阶段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们有可塑性。他们积极向上,也是记忆、智力发展的高峰,是价值观、个人成就感、社会成就感、自我意识形成的高峰。卢迈建议: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首先还是要把育人作为最主要的方面、最重要的位置。一是通过全员德育,老师关心学生对孩子非常重要。二是通过课外活动。第二,建议特别抓好文化课,让他们的语文、数学、英语达到高中阶段的毕业水平非常必要。第三,关于技能的培训,要优化课程结构,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编程、心理、理财等等这些课程,不一定是现在专业所必须的,但是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可以选修的课程,对于他们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介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支持下,在很多爱心企业支持下开展了“赢未来”的项目,在4个省、31学校试点,受益学生21万名,教职人员4000名。实践和研究建议:要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学生发展潜力,非常大。要重视心理健康。要弥补文化知识的短板,不能光以就业为导向。要建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教师作用非常重要。要动员社会资源帮助、反哺中职学校。要普及信息化知识,学生们很有兴趣,对他们未来发展也非常重要。 世界技能组织前主席西蒙巴特利表示,职业教育与数字经济紧密联系,数字经济的变化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将会对个人和学生带来更多的挑战,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将会从事6种不同的工作。不仅是整个工业和工种发生变化,工作形式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呼吁政府部门能够主导业界和产业联合起来培育我们的未来职业教育的学生。 西蒙巴特利说,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于终身学习改变观念,如果每个人一生中从事6种工作,在我们毕业的时候就需要预备他们之后进入工作当中所需要的技能,需要掌握今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一种技能。我们看到在未来有很多的工作将会被替代,学生需要继续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再造血能力,我们要授人以渔。每天花一部分时间学习掌握新技能的知识,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我们也需要学习一些文化课程,不能够只教学生具体的技能,我们需要教会他们如何自我学习新知识。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黄侃介绍,北京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第一,适应城市定位,突出发展特色。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最大程度释放人才红利,增强城市运行,养老、护理、家政等服务北京的紧缺和急需的人才。第二,注重顶层设计,构建良好格局。初步构成了首都产教融合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政府推动、行业指导、需求导向、校企联动的发展格局。第三,加强实践创新,实现产教共赢。北京共建校企双主体的育人平台,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第四,扩大教育开放,共谋融合发展。黄侃建议:第一,共同推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优化政策设计,加强产教融合的理念创新,拓宽合作载体,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第二,加强产教融合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构建区域间的合作对话机制,真诚交流,分享经验,共谋发展,推动院校企业间的跨国合作,扩大各国校企之间的交流,为教师、学生双向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春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