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手机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防不胜防!手机 App 又背着你干“坏事”,央视曝光 50 余款 App(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19
摘要:那么,重点来了,这些 SDK 插件为什么能如此轻易的获取这么多信息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 App 在隐私政策中并没有为其设限。 《报告》显示,不少 App 并没有做到收集前告知。比如,中国银行手机银行 App 的

防不胜防!手机 App 又背着你干“坏事”,央视曝光 50 余款 App

那么,重点来了,这些 SDK 插件为什么能如此轻易的获取这么多信息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 App 在隐私政策中并没有为其设限。

《报告》显示,不少 App 并没有做到收集前告知。比如,中国银行手机银行 App 的讯飞 SDK 可以“对环境或通话录音”,却没有提供任何隐私政策;宜人财富 App 和宜人贷借款 App 使用的 TalkingData SDK 获取了用户的地理位置,但两款 App的隐私政策都没有提及会收集位置信息。也就是说,用户的隐私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 SDK 收集了。

防不胜防!手机 App 又背着你干“坏事”,央视曝光 50 余款 App

所以,收集用户信息是第一步,用收集的信息来“作恶”就是第二步了,当然,这并不是指这些企业本身。

因为除了 App 个性化推送的需要,还离不开一条规模大、链条长、利益大的黑色产业链。

这个产业链背后在做什么,大家也有所了解。

简单来说,上游负责供货;中游负责信息处理与再加工,形成规模化市场;下游负责“应用变现”,通过电信诈骗、恶意营销等非法渠道牟取高额利润。产业链结构完整,各种信息明码标价。

根据 2017 年发布的《电子商务生态安全白皮书》推测,中国“网络黑产”从业人员已经超过 150 万,市场规模高达千亿级别。

以黑产中较为重要的交易产品——个人 App 账号密码为例。数十亿账号密码,被黑灰产业所掌握,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撞库、刷库造成账号被盗,而盗号衍生的产业链年获利超百亿元。

而据数据统计,每个人手机中平均有 56 款 App,少一点的可能十多个,多一点的,上百都有可能。中国应用商店数量有 200 多家,上架的 App 有 500 多万款。

那么,这些 App 有可能停止收集你的数据吗?

答案是:不可能。

App 不去挖掘用户的数据,就很难获得用户痛点和喜好,没有对用户痛点和喜好的洞察,就无法提供合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也就无法创造商业价值。

如何避开这样的隐私曝光侵害?

那么,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我们的信息被窃取呢?可能很多人的第一想法当然是卸载这类 App ,但绝对禁止显然不是一条好路子,还是要从源头入手。

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记录用户数据无法避免。很多厂商会记录用户的匿名数据,但侵犯用户隐私的关键在于,拿到用户数据后有没有脱敏,如何运用这些数据。所以,对于厂商而言,更为重要的工作应该是通过系统层面的更新,尽可能严格规范开发者行为,而不是让开发者举着你根本不会看的用户许可,冠冕堂皇拿走你的隐私。

对于开发商而言,则要尽可能选择有一定市场基础的第三方 SDK,尽量使用苹果和谷歌商店里选用的 SDK 进行集成。

其次,从政策层面上来规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十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对接入其平台的第三方应用,应明确数据安全要求和责任,督促监督第三方应用运营者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修订草案则要求,涉及 SDK 等第三方嵌入或接入的自动化工具的个人信息控制者,宜开展技术检测确保第三方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行为符合约定要求;宜对其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审计,发现超出约定行为的及时切断接入。

防不胜防!手机 App 又背着你干“坏事”,央视曝光 50 余款 App

在 315 曝光后,工信部今日也表示将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认真核查,依法依规严厉查处涉事企业。

下一步,将采取常态化监管措施,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 App 综合治理。集聚产业力量,推动技术手段建设,大幅提升技术检测水平。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各类违规行为的处置和曝光力度,对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等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切实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最后,从个人层面来讲,在下载 App 时,最好选择恶意密度较低的应用商店,比如苹果的 Appstore、安卓手机的应用商店,不要在一些恶意 App 密度高的应用商店下载。

在安装 App 时,会弹出各种权限申请,此时一定要注意位置信息、手机通讯录等隐私权限,不常用的不要给。

此外,要定期清理手机内存数据,不要把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号等关键信息留在手机内,定期查看手机应用权限。

还要警惕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扫描、注册申请等,一些补贴、礼品很有可能是黑灰产为了收集个人信息的诱饵,2 块钱获得的数据被转手就能卖出 10 块钱。

发现信息被泄露后,也不要自认倒霉。按相关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个人隐私信息,还能向公安和互联网管理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当然,没有人喜欢主动出卖隐私,也不会有人觉得数据被私自调用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一旦这些后台行为的调用逐渐清晰和明朗化,系统也愿意给出更多限制性手段后,守住自己的私密数据,大概就不会成为一个难题了。

雷锋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雷锋网

参考资料:

【1】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7312260

【2】https://www.toutiao.com/a6850075339721310724/

【3】

【4】https://mp.weixin.qq.com/s/juIfg8EYI9cAaJ_bwcl-Hw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