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两年师范生的就业率明显向好,但这与人口结构有关,因为上世纪60年代初曾有过一次生育高峰,那个时候出生的中小学老师现在大量退休,需要补充教师。”李硕豪说。 “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学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更愿意招收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毕业生,认为他们与师范生相比,知识面更广,在学科方面更具有潜力和竞争力。”周国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事实的确如此,除了清华、北大等综合性大学,即使在师范院校内部,非师范生也在动师范生的奶酪。 北京师范大学2018届签约就业的245名非师范本科毕业生中,有47.35%到了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就业。其它5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到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也均高于师范生占本科毕业生的比例。最高的华中师范大学甚至86.47%的本科毕业生都进了中小学工作。 更厉害的“对手”是那些综合性大学。周国平介绍,目前国内已有406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其中包括几十所综合性大学。 去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这意味着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我国以往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是交由师范院校,但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对非师范生的培养有同质化倾向,都强调学术性。美国的大学则不同,基础教育教师是由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培养,比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都设有教育学院,强调培养学生的教育科学素养。”李硕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周国平认为,北大、清华等名校非师范毕业生选择当中小学老师,这种变化就积极意义而言,会一定程度缓解基础教育领域高水平师资的结构性缺乏问题,在消极意义上来说,可能会出现师范性弱化、师范技能降低的问题,但整体而言利大于弊。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选择到中小学就业。北京师范大学2018届研究生中有792人到中初教育单位就业,占全部硕士毕业生的35.33%,还有19名博士也去了中小学。近5年来,北师大硕士毕业生到中小学就业的比例稳步上升,从2014届的28.89%上升到2018届的35.33%。 一些院校的师范类本科生的读研率也在提高。“读一门教育学的研究生是很好的师范培养方式,比如一名师范生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应的是中小学的语文学科,研究生可以读语文教学论专业,不管是学术型的学科教学论专业,还是专业学位的教育硕士,都是培养教育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李硕豪说。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举办教育硕士专业的院校有144所,在校生人数达6.94万。 “我国师范生的供给远大于需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同现有的规模偏大、质量和层次偏低的师范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显,这倒逼师范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型到控制规模、提升培养层次的新阶段。”周国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