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促进教育公平 助力全面小康(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01
摘要:学生资助促进了我国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在突出助困的基础上,兼顾了导向功能。如1955年我国全面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时,对国家急需专业学生,在资助范围和标准上都给予倾斜。1986

  学生资助促进了我国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在突出助困的基础上,兼顾了导向功能。如1955年我国全面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时,对国家急需专业学生,在资助范围和标准上都给予倾斜。1986年人民助学金改革为奖学金和贷学金后,设立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专项用于资助特殊专业和到艰苦地区行业工作的学生。2007年以后,我国出台了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免(公)费师范生、服义务兵役学生教育资助、中职学生资助等一系列引导性资助政策,有效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流向特殊行业、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学生资助助力扶贫脱贫不断推进的70年

  70年来,从奋力解决温饱、大力加强扶贫开发,到全面脱贫攻坚,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学生资助在助力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资助帮助有学龄子女贫困家庭尽快脱贫。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194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4元;到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仅增长到134元。对于有子女就学的贫困家庭而言,即便是承担少量学费和生活费,也会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而加重贫困程度和增加脱贫难度。通过学生资助解决这些贫困人群子女的上学费用问题,既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有利于他们改善生活状况、减轻贫困程度和摆脱贫困。

  学生资助帮助有学龄子女贫困家庭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以救济式扶贫为主,培养一人、脱贫一户是这一时期稳定脱贫人群的主要特点。80年代中期实行扶贫开发以后,更加重视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治穷先治愚、治愚抓教育成为当时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成为脱贫攻坚的治本良方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离不开学生资助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学生资助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带动整个家庭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

  学生资助有效帮助巩固脱贫成果。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以来,把扶贫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新的贫困现象发生有机结合、整体推进。不论是贫困人群还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较弱,彻底摆脱贫困的基础不够牢固,如果他们的子女上学缺乏有效资助,就很可能会产生新的贫困问题。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不仅重视资助贫困人群子女,而且重视资助刚刚脱贫人群和低收入群体子女。通过国家学生资助,减轻他们的教育支出压力,有效防止他们返贫或致贫。同时,各学段学生均可获得资助,提高了贫困家庭学生升学信心,为完成控辍保学这一脱贫攻坚硬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新时代,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加强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要评报  | 关于人民日报社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