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误人子弟还是定位精准?职业教育的中国式困境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28
摘要:日前,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上,东部某省教育厅一位副厅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职教育“严重营养不良”,高职教育则“长期处于亚健康”。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程昕明

  发于2019.7.29总第909期《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职业教育之“大”,有目共睹。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的最新数据,中国现有中等职业院校10340所,高等职业院校1423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是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后新的痛点。尽管已经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

  职业教育如何破局,仍是一道典型的中国式发展难题。

  “国家着急了”

  “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然而,作为产业主体的企业并不愿意参与,作为学习者的个体也不愿意接受。这是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且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国庆说。

  事实上,在决策者看来,职业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它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一度尝试“以职养职”,将职业教育从行业、企业中剥离出去,走市场化路线。事实证明,这样的政策选择导致了中职教育的迅速滑坡,以及随之而来的“技工荒”。

  2002年~2005年,国家史无前例地连续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在2005年的会议上,时任总理温家宝宣布“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拉开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大规模投入的序幕。

  “你把这些年的政策连在一起看,就会发现对于职业教育这个薄弱环节,国家着急了。在普及了义务教育之后,教育投入的增量是优先发展学前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实际上,迫于经济的需求,还是选择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然后再补学前教育的短板。”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和震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道。

  在和震看来,发展职业教育是一条被发达国家印证过的路径。他说,“但凡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就会急剧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也会被广泛认可。”

  作为研究者,和震一直很忌讳使用“平民教育”“差生教育”等概念,反对给教育和人贴标签。“不能说某种教育适合某种人,职业教育类型化的核心是课程性质的不同。与普通教育相比,它确实存在不同,但也是不可替代的。”

  这种不可替代性是双向的:既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也丰富了个体选择——尽管有一些是被动选择。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为平民阶层、弱势群体提供了最基本的教育保障。据悉,中国职业院校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普通家庭。

  和震认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值得而且合算,既提高了国民素质,又避免了很多社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他觉得职业教育的“政治正确”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生源、经费、深造通道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有分析认为,除了以“示范校”“优质校”为代表的10%,职业院校剩下的90%日子都不好过。

  日前,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上,东部某省教育厅一位副厅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职教育“严重营养不良”,高职教育则“长期处于亚健康”。

  严重营养不良,指的是基本办学条件太差。这位副厅长说,“中小学有个教室有块黑板有个好老师就行了,但是职业教育不行,它需要实训,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职业教育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还处在一个欠发达阶段。”

  无独有偶,中部某省的一位教育厅副厅长在现场会上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中职教育基础不牢,职教体系就会地动山摇。” 生源、经费、深造通道是他关注的三大问题。

  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中职招生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占高中阶段招生总量的比例维持在40%左右,原先大体相当的“职普比例”正在逐渐失衡。中职教育的蛋糕越做越小。

  高职院校的资金状况也不容乐观。虽然与普通高校数量相当,但是2018年全国12013亿的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中,高职院校只有2150亿元,仅相当于总额的一个零头。

  职业教育地位低、资金少,还要承受普通教育畸形发展带来的恶果。

  “本科教育重病缠身。”上述东部某省教育厅副厅长在分析职业教育困境时表示,“二十年前,中国的本科教育包括大中专教育都是精英教育。1999年高考扩招后,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培养模式还是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社会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可是我们的本科教育占那么大的比例,分布结构严重错位。”

  一个引人关注的新趋势是,一些无法就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到高职、中职“回炉再造”。“这些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想当白领没有那么多岗位,想当蓝领又没有那个技术。”这位副厅长说。

  2014年开始,国家多次提到要试点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让高等职业教育这个“龙头”更有吸引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本科院校对此并不积极。相反,各类高职院校对“升本”充满了热情,一心想“去职业化”。

  2015年,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就曾公开表态,“原则上中职不升为高职,高职不升为本科。”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国家希望保持与之相适应的、稳定的中、高职结构,希望各学校“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各自的定位上潜心办学”。

  今年6月初,首批15家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但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职业”属性。据悉,这15家高职无一例外都是民办高校,且升格后,校名都保留了“职业”二字。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上重申,“高职专科不会再有一所(通过)升格为本科(去职业化),这条路走不通了。”

  同时,孙尧还代表教育部表态,全国1200多所普通教育本科高校,除了以“双一流”为代表的研究型高校,剩下至少有一半应该向“专业能力和技能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转变。

  “企业是用户,是上帝”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天然地要与企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本位、企业缺位”的尴尬局面。

  2019年4月,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该《办法》称,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教育部同时还公布了24家“先期重点建设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议名单”。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上强调,“如果学生是我们的产品,企业就是我们的用户,是我们的上帝。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把企业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感兴趣,愿意合作。”

  不难看出,政府迫切希望通过政策的引导,改变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现状。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加快产教融合,仅靠一些示范企业远远不够,应该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

  事实上,以法律形式保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企业的地位和利益也提了很多年,但《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却迟迟未能落地。据悉,诞生于1996年的这部法律更多带有“宣示性”,但规定性、约束性不强。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