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市殡仪馆提供 生命教育是直面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探寻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在这一点上古今无异。比如,诗人陆游将其期盼国家统一的夙愿嘱托给子孙、寄托于家祭,这对传承其遗志的子孙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生命教育? A 小孩子不参加葬礼?此举不合礼法 生命教育,首先是面对死亡。而日前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一个从不让未成年子女参加家中老人葬礼的家庭。这一李姓人家,父母及兄弟姐妹共8人,曾经四世同堂,从2013年开始,家中老人陆续去世了4人,家里的第四代共有4人,其中两人未成年,他们都没有参加过家中过逝老人的葬礼。这家主丧人的理由是:“火葬场阴气太重,对孩子不好。” “中国传统的葬礼,未成年人是参加的。”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但在他们馆里,未成年人参加追悼会的确实不多,其实这并不符合传统殡葬礼法。 记者了解到,市殡仪馆曾对不让未成年人参加追悼会的现象做过研究。“目前我们的治丧形式节奏过快,从宣告死亡到火化,不满三天,遗体存放在殡仪馆,大连地区没有守灵风俗,大部分家庭也不要求探视遗体。而告别仪式差不多10分钟结束。这种匆匆忙忙的告别很难产生好的葬礼体验。”工作人员说,“另外,殡葬活动中的一些陋习,也使令人忌讳的所谓‘讲究’和‘规矩’在传播中形成心照不宣的影响,从而有样学样效仿成俗。” B 告别仪式10分钟,生命教育体验欠缺 真正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葬礼什么样?记者了解到,在2017年辽宁省殡葬联合会举办的全省首届“生命献礼”巡展活动中,大连市殡仪馆为一名小学女教师策划的葬礼受到多位殡仪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在评审中赢得全省第一获特等奖。 “当时我们策划的初衷就是把生命教育融入葬礼中,并通过一场长达30分钟的葬礼仪式告诉大家,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生者对于逝者精神的传承,就是其生命的延续。”这场葬礼的策划人之一、市殡仪馆工作人员王晓珊告诉记者,参加这场葬礼的不仅有逝者年幼的女儿还有她的学生,孩子们都被感动得默默流泪,没有一个人害怕或恐惧。 但是这样的殡仪服务比较个性化,很难推广和普及。记者了解到,大连市殡仪馆每年火化遗体约1.6万具,去年一年,3个告别厅共举行追悼会约1.1万场,平均一天33场告别。因为有送亡灵不过午的习俗,以及追悼会场次多、告别场地有限等原因,目前最早的追悼会已经提前到清晨6点半,所能提供的殡仪服务已相当饱和。 “从全国范围来看,现在的追悼会礼节普遍过于简化,仅仅10分钟的告别,不论是对生者的悲伤抚慰,还是对逝者的人文关怀都是不够的。”王晓珊说,丧葬活动是要有仪式感的,通过充满仪式感的治丧过程,从而唤醒人们内心的敬意,建立现实认知,疏解悲伤情绪。一个好的葬礼不仅会启迪人们要好好活着,而且还要有意义地活着。 C 将生命教育融入家祭,殡仪馆创新治丧新礼仪 今年的清明节,大连市殡仪馆再次举办家祭展,将家庭祭祀传统与现代生命教育结合,比去年的首次家祭展更完善的是,现场循环播放的现代家祭仪式视频,向参观者示范了家祭的礼仪流程。 “去年我们做了个小调查,45岁以下的‘70后’群体,接受度在90%以上。”家祭展设计策划人王晓珊说,在家中祭祀祖先,有利于培养家庭观念,也是传承孝道、传承家风的最有效途径。“其实传统家祭也有生命教育的内涵,比如慎终追远等,都是要子孙继承祖先遗志,使祖先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 随着大连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18年市殡仪馆探索葬礼方式改革,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低碳文明治丧新礼仪。“全家人坐一起,由长辈们追忆讲述先人的故事,家里有家谱的还可以宣读家训,这对晚辈们来说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这种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更能入心。” 记者从殡仪馆了解到,在去年的调查中,不少参观者对家祭感兴趣,尤其是海葬家庭和有海外亲属的家庭,他们觉得充满仪式感的家祭不仅有生命教育意义,而且低碳环保省却了舟车劳顿。人们对治丧新礼仪的青睐,体现了当下文明殡葬的文化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