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部先后出台管理規定,對素質教育提出了更嚴標准和更高要求。比如《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規定,綜合素質的評價內容主要是反映學生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注重考察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在學時要求方面也有相應規定。如何在高標准完成素質教育的要求?記者來到成都市通錦中學採訪。 “傳統的素質教育普遍面臨無指導老師、無規范課程、無客觀記錄、無科學評價的“四無”現狀,這是素質教育的難點和痛點。”曾獲“全國100名基礎教育改革杰出校長”稱號的校長譚六三認為,素質教育要處理好日常德育管理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之間的關系,確保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我們將學校德育工作與綜合實踐教育工作有機結合,通過大量數據調查和走訪,最終將綜合實踐教育進行高起點規劃,並將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結果大膽應用到興趣特長教育、個性化教育中。”通錦中學分管素質教育的副校長陳力表示,依靠科技力量、減少人為操作可以在管理繁多信息的同時提高評價的透明度,而選用科學的管理平台才能確保綜合素質評價結論的客觀和公正,同時盡可能減少老師的工作量和學生的負擔。 據了解,為了提高管理效率,通錦中學在德育處加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調研組”,德育管理與綜合實踐課教研組合署辦公。在不增加師資配備的前提下,學校啟用素質教育管理軟件進行管理,並要求將實踐課程標准化、評價個性化、評價結果數字化為目標,應用於全校全部初中和高中學段在校生。 去年6月,通過全國范圍內的比選,通錦中學決定使用當時國內唯一集德育管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綜合素質評價於一體的踐道管理平台,以連續、系統的寫實記錄為起點,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專利評價模型,構建“興趣發現+公正評價+學業規劃+成長鑒証”綜合素質管理閉環,並通過管理平台為每個學生自動出具四大綜合素質報告。 “班主任老師和科任老師作為管理平台的指導老師,補齊了素質管理中‘無指導老師’的短板。”陳力表示,這也是通錦中學綜合素質管理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 記者了解到,在素質課程標准化方面,通錦中學借鑒管理平台的引導課程,將素質課程分為考察探究、設計制作、社會服務、職業體驗和其他五大類,每一類別的課程均明確名稱、類型、考察重點、活動要素等,以此形成規范的活動課程,並逐漸通過新建的方式,將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植入到平台,以形成通錦特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這些課程包括特長類的如足球、排球、擊劍、管樂、書畫裝裱、形體塑造,語言類的如日語、韓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等,拓展類的如藝術選修、體育選修、文化選修課程,素質類的逃生應急、急救護理、成人儀式等。 “一直以來,德育表現、綜合實踐活動質量評價都是讓老師頭痛的問題。有了管理平台,指導老師可以對每一個學生,按照平台給出的12個維度進行量化打分,不需要絞盡腦汁去想用什麼詞語和性質來評價,隻需要不到1分鐘,對一個學生參加活動的全部評價就完成了。”陳力介紹,相比傳統的紙質評價,通過平台評價的結果以具體的分數呈現,並且還可以自動存入學生的個人賬戶,省去了層層遞交、多次傳遞。 年輕的體育老師譚力,通過查閱管理平台提供的經過大數據分析的興趣愛好報告,發現12個學生對排球運動感興趣。面對面的逐一交流及簡單的測試,驗証了興趣愛好報告的分析結論,於是譚力將他們召入校排球隊。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排球隊員的體能和技戰術明顯提升,2019年5月,通錦中學男子排球隊獲得了成都市排球比賽第二名的好成績。 素質評價之難,是難以確保公平。實際工作中,如何避免“集中突擊、匆忙收場”?“學業水平維度是依據每一個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填列的,思想品德和藝術修養均是按照平台提供的考核維度進行量化打分得來的,身心健康主要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結果為主要指標,兼顧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表現評價,綜合實踐更是來自平台的自動記錄和評價”,陳力介紹,“所有信息均適時錄入並存儲至學生個人賬戶,記錄不可逆,管理后台自動分析,結論報告自動出具”。統一記錄、客觀分析,無人工干預、無等級比例限制,這樣的評價結論自然就確保了公平性。 為加強應用綜合素質管理成果,通錦中學利用管理平台的數據分析和科學評價功能,依據平台輸出的四大報告,將寬泛而抽象的素質教育具體化,根據《興趣愛好報告》,充分挖掘學生本真的興趣,與學生聯合擬定培訓計劃,將興趣升格為特長。根據《學業生涯規劃報告》,提前告知學生今后的學習方向,並提供提升的方法和措施,讓“未來可期”的理想變成可以踐行的目標。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