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对于教育永恒的焦虑源之一便是升学,这个问题也是横亘在探月家庭心中的一个问题。探月是以培养“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为培养目标,学校更加关注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和思维模式的培养。尽管学校一直在为学生的出口打基础,比如语言学习、链接资源,提供GPA转化模式,和美国大学主动沟通,增强大学对探月的品牌认知力……但是应试、升学从来不是探月做教育的最主要目的。 如何缓解家庭对于升学的焦虑?沟通便又成为了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同样,探月也不断在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做的事情,学生在做的事情,清楚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学校之外家长协助去完成的。 “即使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当我们了解之后,便不再可怕了。” 初心,是这个团队的本质驱动力 在采访的过程中,探月创始人王熙乔最常提到的词之一,便是“初心”,做教育需要保持初心。 从布朗大学毕业后,现任探月学习模块负责人的杨博宇,在美国的一所高中工作,并协助当地的教育局进行一些教育政策研究,在有了归国的念头时,恰好得知王熙乔在创办探月学院,和王熙乔深聊之后,他最终被探月学院的价值观和愿景所吸引,归国加了这个团队。 因为纯粹和初心,王熙乔才能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更是因为初心,整个探月学院团队才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探月教师办公室外面的墙壁上,有关教师介绍的蓝色卡片贴满了整张墙。在这里,你会看到一批不同寻常的师资队伍,他们可能是曾经的高考状元,可能是国内营地倡导者,可能是苹果公司的IT工程师,可能是曾在7年里用完了两本护照的工科学霸。 探月的老师们大多都拥有光鲜的履历,但拥有光鲜的履历,并不是探月寻找老师的唯一条件。探月重要的是要面向全球、面向全行业,找到有共同价值观和愿景的人。为了保持初心,在学校各方面落地的过程中,王熙乔的心中也会有一些一定不能打破的原则。 作为一所创新学校,探月从无到有各个体系的搭建与完善,必然需要工作者付出大量的精力。“即使是美国已经创办了多年的创新学校HTH(High Tech High),老师依旧是处于疯狂的工作与加班当中。”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只有真正对教育的初心,才是使得这个团队能够迎难而上的本质驱动力。 “拥有持续不断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意识。”这是杨博宇眼中,探月社区所有学生和老师身上的特点。因为在探月,每个人都是强者,不进则退,同伴压力推动着这个社区的每一位成员保持学习的热情。 接下来还要不要开学校? “我们现在做学校的策略,不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定不会开建新学校。”与之前接受采访时提出探月未来几年内将会在全国开设多所学校相反,这一次,王熙乔对建新校持十分审慎的态度。 此前,探月的规划是建立学校模型,不断向全国拓展。建立学校模型,进行异地复制,是创新学校能够快速拓展规模的方式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方式似乎不可行,在教育领域,“创新”和“复制”是矛盾的。 在作出“走向全国”的战略之后,探月对全国所有的省市都进行了调查,成都是探月第一个调查的地方。“当我们提出要在成都建一所探月学院之后,当地的政府以及很多学校都是支持的。”然而,仅仅有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最开始的想法是‘多点分布’,可以像创新大学Minerva那样,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王熙乔说,“但是,现有的体制下搭建这样的学校模型,并不是特别完善,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和压力。” 首先,一个小微学校是达不到国家对于高中学校在设施、面积等方面的建设要求的。因此,每到每一个地方,学校都需要拿到特殊许可才能创办。 其次,操场、体育馆等设施方面,学校要和周边的学校或者机构共用,这便需要联合申请资质,这些工作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成的。 即使这些条件都能够满足,创建新校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才能将一所学校的教学做得足够扎实。 除了客观条件限制的因素之外,创新新校还面临很多主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很多地方对于创办未来学校的动机是不够强烈的。 “如果一定要建学校,也不是不完全不可以,但是探月学院一定会元气大伤的。”王熙乔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办学校,学校只能是多招收些学生,但对于教育本身的发展是没有帮助的,反而可能会拖垮探月存在的根基。 “从目前来看,学校是很难通过建立学校模型来拓展的。因为,即使搭建好了学校模型,学校在拓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育发展水平,落地的过程中有会面临很多问题。”王熙乔说。 创新学校,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标准如何下沉。或许很多传统学校,培训机构是在内容上进行标准化,会提前做好PPT、讲义,甚至规定好每5分钟老师需要讲的内容是什么。但创新学校的标准化是在教学方法论上进行标准化,把内容留给老师去把握。现在美国教育大纲common core和中国高中的新课标都在向这个方向靠拢。但是,真正的实践还需要持续的探索与试错。 现在,探月将两件事情作为长期规划的方向,第一件是做学校,第二件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将学校内部的一些部门进行产品化、服务化,为整个中国的教育体制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