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在我国各地区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寄希望于互联网+教育能打破地域限制,把优质的课程送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亿欧智库将就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的较深入的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也投影在教育、精神文化生活、医疗与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这种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第一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第二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第三是城市内部各收入阶层之间的差异。本文将首先着眼于地区间差异这一层面,通过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来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初中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数 首先,我们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来衡量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用“初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在校生数”来衡量一个地区教育需求基数的大小。下图是根据这两项指标做出的各省市自治区的散点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地区间明显的差异。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的居民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其他省市自治区,而且小学和中学的在校生数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只有130万人左右。而与之对应的是河南省,河南省有中小学在校生1,581万人,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另外,中小学在校生规模比较大的地区还有广东、山东、河北、四川、湖南、江苏、安徽等省,这其中江苏、广东、山东三省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比较高。 在校生数和消费力是影响教育市场规模的两大重要因素。很显然这两大因素的不同构成,势必会引起当地教育市场对教育产品的偏好的不同。 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接下来我们选取“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这一指标来反映某一地区人才聚集的程度。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的影响比较大,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在过去几十年间的教育发展水平。 在《2016中国省市经济发展年鉴》中,将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专科毕业、大学本科毕业和硕士毕业及以上这6个区间。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在上图中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或初中毕业)、高中毕业、高等教育阶段(大学专科或大学本科毕业)和高学历(硕士毕业及以上)这4个区间统计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如上图所示,如果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的话,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就业者中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均超过半数,高学历人才聚集现象也比较明显。其次是天津市,另外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重庆、陕西等省市,就业者中完成高等教育阶段学业的比例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经济学理论主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投资的意愿。另外,我们推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可能影响到他们对新的教育产品、新的技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最后,我们看看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额的差异。下图表示的是:各省市自治区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额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后的结果。2016年全国普通小学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9,432元,初中阶段是12,810元。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北京市甚至在小学阶段超过全国水平的3倍,初中阶段超过全国水平的4倍。其次,江苏、浙江两省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也在比较高的水平。这也有可能是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结果,也许是受到当地人口密度小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外,河北、河南、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80%。 下图表示的是:普通高中阶段各省市自治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结果。如图所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西藏自治区的普通高中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江苏省、浙江省和海南省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比较明显的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除去沿海、沿江的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北各省和重庆市外,内陆大部分省市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90%。 “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总之,由于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中小学在校生数比较大,所以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来看,全国各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2018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确定了的基本原则。可见,从国家层面上,正在努力纠正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间差异。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会给公立中小学带来怎样的变化?又会给当地课外培训市场、课外培训机构、教育产业的技术研发机构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亿欧智库将持续关注这一课题,并开展系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