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刘韬:公益人对教育创新的思与痛——来自十一家NGO组织的质性调研(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24
摘要:许多的受访者谈到了互联网的使用成本不仅仅是硬件终端的成本,而更多的是隐性的文化成本。譬如说有受访者提到,在他们的工作经验中,城市里的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倾向性去使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而农村的孩

许多的受访者谈到了互联网的使用成本不仅仅是硬件终端的成本,而更多的是隐性的文化成本。譬如说有受访者提到,在他们的工作经验中,城市里的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倾向性去使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服务,而农村的孩子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则主要停留在社交和网络游戏的层面,几乎见不到任何农村孩子使用互联网为自身学习服务的案例。这种使用习惯的不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和引导问题,而是就“学习”而言,城乡之间是有文化差别的,互联网的引入有可能没有消除这种文化差别,反而助长了这种文化差别。

也有受访者提到了,在农村孩子的互联网使用中,农村孩子强化了其对城市生活的崇拜感,也加强了对自身所处的农村生活的自卑感。有受访者告诉我们,网络的使用增强了农村孩子对农村社区的厌恶感,从而更渴望早一些离开学校去城市打工。

除此之外,互联网进入农村学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需要很多的条件支持和一系列中间步骤。

可见,互联网+教育的引入,其实和其他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入一样需要配套的资源,需要落实到在地支持与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各种资源差距依旧存在的情况下,互联网+教育究竟是会填平还是扩大城乡差距,在什么意义上会填平差距,在什么意义上会扩大差距——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进行细致地研究。

4、不要“为互联网而互联网”

在我们的访谈中,许多受访者提到了在“互联网+”的大潮下,许多组织盲目跟风,“为互联网而互联网”,在没有经过思考自身是否适用、利益相关方定位是什么的情况下盲目使用互联网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或许是基于类似的考虑,有的受访者直言互联网思维只是一个噱头,并大胆宣称:我们对互联网不感兴趣,我们的工作是社区、是人,互联网有其的意义所在,但是和我们的工作无关,我们不想被这种大潮裹挟。

三、调研中的几个触动

1、互联网vs互联网思维

在我们有限的调研中,教育公益组织的从业人员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大多仍然停留在将互联网“工具化”的层面,除了极个别我们的访谈对象着重强调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工具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的访谈对象们更愿意去讨论互联网的实际应用。而正如我们在访谈中有的访谈对象那样,互联网思维远远大于互联网本身,将互联网思维局限在对工具的使用上不仅无助于改善我们所要面对的各种现实困境和挑战,更有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些不必要的歧途。

2、我们对教育创新足够敏感吗?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有一种初步而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印象,即:似乎我们的访谈对象中的多数对教育创新是不敏感的、对于教育创新的宏观认知是缺乏的。在我们的访谈中,绝大多数访谈对象所展示出来的对教育创新的关注仍然主要停留在其自身的项目工作中,而对于宏观的、有活力的、有启发性的情况鲜有涉及。

3、如何理解公益人的种种顾虑?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关于教育创新、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思维的许多迟疑、顾虑、担忧和批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疑问是,如何理解公益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相对保守的态度?在我们的访谈中遇到了一些对于现实情况具有切身体会和反思能力的受访者,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可以说是有着深厚的资源在支持。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一部分公益人所持有的态度,或许只是因为自身对互联网的不了解、对教育创新的不敏感、对于结构性问题的缺乏关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保守倾向。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