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始终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崛起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高等财经教育以其鲜明的行业背景、独特的学科优势、出色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综观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大势,新财经正面临着建设思路的转换期和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期,在这一发展阶段要做好“四个面向”,并在培养“有德的”财经人才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面向未来 新财经不仅要有新课程、新专业、新标准、新模式,更应有新定位、新理念、新理论和新体系,要坚持守正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明晰发展方向,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做到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关键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新财经视域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必须更好地把握创新时代对财经人才的需求和规律,更准确地预测和解决人类前途命运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在改革发展中充分释放财经教育红利,更好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地,面对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逆全球化”思潮,新财经应未雨绸缪,对需直面的若干重大且紧迫问题进行超前研究,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固链、补链和优链问题;美国监控、限制、关闭中国使用SWIFT的可能性、后果及因应之策;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路径及策略;如何突破当前国别化、碎片化的金融监管困境,构建国际金融治理新结构、国际金融监管新体系和国际信用新机制等。 二是,面向世界 新财经的舞台是世界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新财经应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更多领域实现从模仿、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新财经高等教育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以国际视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坚持质量革命,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财经学科的差距,力争早日后来居上。 具言之,瞄准专业类型接近的世界一流大学,长期跟踪研究其整体发展模式和建设经验,通过全方位对标,致力于培养洞悉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异质性、具有跨文化领导力、适应全球竞争格局的高素质国际化财经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国际认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财经商学教育模式;主动融入国际学术环境,接轨国际通行学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强化高质量学术研究,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声誉;以“新财经”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学生海外学习交流,强化与海外名校的交流互换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的国际体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财经商科拔尖创新人才国际联合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不能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巨大成就简单地归因于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和政府主导下的投资红利,揭示、阐释、讲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当是财经学人的使命担当。进言之,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现已到了财经学科优势的释放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财经学科话语体系正当其时。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更是面向世界的题中之义。 三是,面向时代 当下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四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化”不但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也促进了为时代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主动拥抱变革,积极对接“四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创新人才,这既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命题,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根本要求。 对高校来说,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务之急。着眼于2030年乃至未来的高等教育,我们要促进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管理和社交网络等技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 教学上,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课程,面向研究生推出金融智能、深度学习、数据科学等人工智能的高阶课程,设立“金融与人工智能实验班”“会计与区块链实验班”等项目,与一流科技企业合作,立足现代金融行业,探索高端应用型人才定制化培养,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储备。 科研上,以数字化智能化“新财经”引领学术创新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深化财经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经济管理学科的运用。组建、共建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大数据研究院、区块链研究中心、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等学术创新平台。 四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财经科学肩负预测经济风险、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等社会职责。目前,作为全球经济主要引领者的中国,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关口,经济转型发展面临新问题、新变化、新要求。这意味着新财经要在经济发展转型中,加强与经济社会的互动联系,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找准立足点和切入点,提升问题导向意识,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研判和解决能力。 以“新财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自由贸易区建设、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科技创新等重大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推动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深入开展校地合作,以政策研究、资源共享、改革创新、互惠共赢、协同发展为宗旨,积极探索将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与经济效益,打造财经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推广平台,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