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倏忽间,毕业来了,告别猝不及防。 然而属于2020年的告别,自有别样的滋味。 虽说少年时光总是悠长,可以用大把时间彷徨,用几个瞬间向上成长。但这一次,这些即将迎接“闪亮日子”的“青春少年”,第一次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 让我们折返从头,把时间定格。 2020年1月13日,这是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寇玉坤大四第一学期结束的日子,距离毕业还有5个多月,作为班长,她和同学相拥作别,约好年后见。她不知道,自这一个拥抱,四年同窗画上了句号。 同一天,在祖国的北部边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物流专业大四学生吴思慧在收拾背包,她做好了充分计划,先去兼职的餐饮外送企业打寒假工,多赚一些生活费,来年参加春招去外地的物流企业应聘,还要让妈妈看她穿上学士服“拨帽穗”。当然,眼下,“拨帽穗”的愿望落空了。 还是在这一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6级本科生杨明聪收到了研究生支教团的通知,他将在新学期进入人大附中实习,为来年去云南蓝田做一名合格的支教老师做准备。他同样未曾料到,假期那么长,培训改为线上,同学相隔千里。 那些不舍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总是说明天,却不知道明天究竟是哪一天。伴随疫情变化,在这个特殊时刻毕业,数百万毕业生忽然之间陷入同一种“命运”,有了同一种“羁绊”。 他们是希望满满的“后浪”,身怀才,始出征。此刻,在命运交织、映照下的他们,各自的轨迹都有了些许调整。 天津科技大学毕业生李潇准备参加雅思考试,疫情开始之后,雅思考试一推再推,她的出国读研计划就此搁置。 寇玉坤没有和班主任、辅导员当面告别,很多感谢和难过不舍都没来得及表达,她总觉得,还有时间。但最后,跌跌撞撞,匆匆忙忙,连行李也没有打包,学校给毕业生准备的“以梦为马”蛋糕也没有拿到。 吴思慧没有在年前投放简历,她总以为“春招”机会更多,却在日复一日的网课、毕业论文中错过了机会,只能把兼职的餐饮行业暂时当成“全职”。 杨明聪慨叹的是,这半年的时光比任何时候都快,作为班长,他只能在每日的体温打卡时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课程上的紧迫,打包行李的烦琐,无法停下来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做好了。 如果没有疫情,如果按部就班,他们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吗?杨明聪继续在人大附中实习,得到充分的锻炼;吴思慧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妈妈的见证下“拨帽穗”;李潇考出优异的成绩,出国深造;寇玉坤有一个完美的告别,大学生涯圆满落幕。但也许,还会有各种未知各种不确定,毕竟长的是变化,短的是人生。 那些成长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特殊的毕业学期,他们得到的成长更多。命运给他们试炼,也将以更丰厚的果实回报。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毕业生苏均宇得到了沉淀和成长。“毕业是终点也是起点,如今风帆再启,看青春有我”。苏均宇说。 苏均宇的故事,是从一个名叫“初心如磐”的文件夹开始的。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当毕业求职遇上疫情突发,一切变得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他的内心,满是压力,焦虑和不安。 他成长在朴素的农民家庭,因为深知基层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他希望学有所成,回到基层帮助更多人。结合个人理想和志趣,他的求职意向主要放在了定向选调生的考核选拔上。 从上一学年开始,他就全身心投入备考,在星辉中刷题,在雪夜里练兵。他有过在北京的下雪天里独自面试,也试过在两周内考了8场笔试。被拒绝过,被怀疑过,每当遇到压力时,他就会选择绕着校园漫步,暂时放空自己。“走进求是园,我看到‘实事求是’的校训。路过百家廊,我看到‘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的教诲。回到教二大草坪,我看到‘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校庆宣言。这些闪闪发光的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求职期间,他的电脑桌面一直有一个文件夹,专门用来准备求职所需材料,他将之命名为“初心如磐”,提醒自己无论最后选择哪份工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世界并不逍遥,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看到无数人长夜执炬,为爱逆行时,我更坚定日后从事的工作要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要为推动社会的一点点进步贡献自己全部力量。”苏均宇说。 求职期间虽然充满了坎坷和困难,但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没有无用的经历,那些或痛苦、或烦闷、或欣喜、或释然的经历,终将化作他的一部分,使他更加丰盈和从容。最终苏均宇选择成为一名浙江的定向选调生,他对自己写下“永远保持初心和热情,永远保持善良勇敢、踏实笃行”。 人生很短,容不得犹豫。 疫情之下,每一天,山西医科大学毕业生贾玲玲都被那些逆行的白衣战士们感动着,最终她也成功被华西医院录取,成为一名真正的医者。“老师每天都会在年级群推送就业信息,让我可以关注到各家医院的招聘岗位及应聘要求,我的小幸运就是从这里找到的。”贾玲玲说。求职时她找到一位在职的师兄,得到了很多建议,包括:“从之前面试的失败中寻找原因并改善,在面试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巧妙地回答考官的问题并给考官留下印象等”,这让她受益良多。 最后的成功不仅要靠临门一脚,更要靠多年积累。在她的导师团队中,科室的各位老师都认真指导临床工作,科研方面,导师也给了他们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一个想法及观点导师都会给予支持,让他们大胆实践。这样的言传身教,贾玲玲悉数吸收,在最后的毕业学期,还成功地发表了一篇SCI文章。 天津某高校大四毕业生郭江的奋斗,是通过他的笔,他的稿件,一行一行倾泻出来的。毕业季的所有时间他都在实习,“除了焦虑工作之外,最难的事情就是与稿子有关了。”郭江说。社会新闻与校园新闻不可同日而语,写稿子的过程就是成熟的过程,是一步步迈向社会的过程。“最重要的是锻炼专业技能,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有一次采访儿童遭遇意外的新闻,我试图还原孩子生前最温馨最可爱的场景,希望引起读者共鸣。还有一次采访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心痛得无以复加。” 做记者要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郭江了解了一篇稿子从采写到发布的全过程。2月中旬,他得到了某小区工作教条僵化,竟把前来帮助居民的数十名医务人员拒之门外的线索。他先给社区居委会、区防疫指挥部打电话问政策,随后防疫指挥部非常重视,马上打电话找社区核实情况,社区拿到新的政策,医生们从此凭借工作证明可以顺利进出工作了。“当时挺幸福的,虽然只打了几个电话,但我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们,这是职业给我的最大价值。”郭江说。 那些领悟 “个人的命运只有融入时代洪流中,才能激荡起美丽的浪花” 在毕业之前,寇玉坤收到了难忘的礼物,一瓶来自同学家乡的酒。他们专业的全称是生物工程与酿造蒸馏,这瓶酒为他们的专业点了题,也预示着未来日子香醇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