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新华时评:严惩招考违规行为 严守教育公平底线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19
摘要:中工新闻是国内主流新闻网站中工网旗下综合新闻资讯门户,也是中工网核心主频道,每天24小时为广大网民滚动报道国内、国际及社会新闻。

  新华社济南6月19日电 题:严惩招考违规行为 严守教育公平底线

  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教育招考,以选贤任能、细择良才为要。然而,一些地方近日曝出往年教育招考冒名顶替、篡改考生往届生身份等恶劣事件,说明相关领域关键环节尚存有漏洞。捍卫教育招考公平,必须依靠最缜密的调查、最彻底的追责、最有力的惩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拿高考来说,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试题、同样的标准,就是为了尽力消弭外界因素差异,尽可能展现个体的素质与能力。在“知识改变命运”深入人心的今天,对公平的追求已融入社会发展的血液。无论是冒名顶替,还是篡改身份,都是对这种公平的破坏与污损。

  学籍身份从来不是可供改易的器物。有的人将学籍身份视作商品,或巧取豪夺、或私相授受、或待价而沽。殊不知,舞弊作伪虽可能一时有用,但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遗留下个人、家庭、社会的多重悲剧。

  打击招考违规,要靠信息技术的“火眼金睛”。譬如经媒体梳理,山东近两年有14所高校公示注销270余人学历,其中近九成为涉嫌冒名顶替。这背后得益于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化进步。通过大数据比对,一批重名重号的可疑人员被甄别圈定,即便学历证书已发放十几年,也并非都有实名举报,“李鬼”照旧现了原形。

  但事后的补救再精致,也无法修补人生的残缺。打击冒名顶替、篡改造假,关键在于管好生源地的档案变化、户籍地的户口调动。抓好这两点,再想借假档案、假身份蒙混过关,只能更快露出造假马脚。对教学育人单位来说,有效甄别入学人员身份,既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更事关学校长远声誉,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推托。

  对冒名顶替、篡改身份的处置,不能止于注销学历,更应深挖细究,以儆效尤。眼下距2020年夏季高考还有不到20天,这场考试承载了太多不同以往的意义与期盼。以重典严惩抬高舞弊作假的成本,以公开透明阻遏铤而走险的冲动,才能让教育招考真正成为私心私利无法染指的禁区,社会才会更显公平,人才才能自然成长。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