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课程思政教学要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七、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教师。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方面,《纲要》有哪些考虑? 答:《纲要》明确了五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广共享”,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 二是要“强培训”,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 三是要“重合作”,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 四是要“树表率”,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要“深研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 八、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实方面,《纲要》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 答: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根本保障。 一是要“上下”同步齐动。“上”到战略精心谋划,教育部将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各地各高校开展工作。成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下”到一线落地生根,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要明确经费支持,加强课程思政经费保障。 二是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课程思政示范典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在全国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