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来的行业危机,如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在所难免,但产业链优势仍在。卢伟林等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和企业携手,长短期政策结合。在减负救急基础上,立足产业关键点,加大转型升级引导力度,带动行业涅槃重生。 多家灯饰企业认为,短期内,需着眼为企业减负救急,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向中小微企业,让企业“稳下来”。 一位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自疫情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金融政策,如贷款展期等,是对企业实实在在的帮助,“贷款延期两三个月,对企业是救命的”。但贷款成本还是很高,很难拿到年化率5%以下的贷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降低融资成本,在基层还是感到“雷声大雨点小”。有灯饰企业跟几家银行不断沟通,都说有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指引,但没有实施细则,谁都不愿意迈出第一步。 多位企业人士建议,疫情下由财政、银行合力设立中小企业紧急救助资金,督促银行真正让利降息,由财政贴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古镇灯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靠市场散养做量。但大而不强,低端竞争已严重制约行业发展,这要求政府对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 王东阳说,灯饰制造一直受制于人工,需要对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他的企业近年来加大了设备投资的力度,但智能化改造在技术、资金上都离不开外部支持,仅靠小企业自身很难实现。 这位企业家还表示,“我们想做一个光源的研究,但是单靠一个企业没办法支撑。希望政府部门牵线搭桥,让企业能够承接高校部分科研成果的转化。” 华裕集团是当地老牌的灯饰企业。总经理胡佩雅对记者说:“我们家族做灯做了30年,以前一直做贴牌代工。今年我们请了设计师,组建了产品研发团队,准备生产自己的产品。这些年的经验让我们明白,只有产品过硬企业才能一直走下去。” 大浪淘沙之下,有人蛰伏等待,有人苦练内功。待“疫”后重生,“中国灯饰之都”的光有望更加闪亮。 原标题:“中国灯饰之都”迎战“生死大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