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坑中学足球队员们在热身 贫困山区筑梦足球特色小镇 “你好,麻烦停车测体温。大哥,你从哪里来?” 在黄坑村四方坑疫情防控检查点,贫困户卢德城早早来到防疫岗位,对进村车辆和人员进行情况排查和体温检测。他是黄坑村第一批防疫志愿者之一。 卢德城是因残致贫的一般贫困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偶尔到广州打打散工,其他时间就住在村里的一间危房里。 “我不懂别的,这次就多出出力,守好我们村的卡口,好好报答国家。”去年,政府用红砖和琉璃瓦给卢德城建起新房,教育厅驻村工作队还用奖补资金给他添置了家具,“等疫情结束后,我们还要去广州打工,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 脱贫攻坚期间,驻村工作队帮助32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额外资助3户进行房屋修缮,制定并实施了“黄坑村贫困户家庭人居环境改善行动计划”,帮助贫困户提升家庭生活环境。 卢春燕和卢隆俊是一对姐弟,在2015年父亲因病去世后,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卢春燕说:“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如果不是党和政府帮助我们,我可能大学都无法毕业,弟弟也可能要早早辍学打工。”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很多贫困户的文化程度不高,为了生活,孩子很小就得外出打工,帮补家用。”驻村工作队队员谢锦涛、廖仲琪每天走村串户,对贫困户尤其是贫困户子女的情况了如指掌,“要先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能让孩子坚持学业,不放弃希望。” 黄坑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1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1户61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27户51人。至4月底,他们已全部脱贫。 村里的路面硬化了,路灯修好了,戏台、议事厅、纳凉亭错落分布,还建起标准化的篮球场……村民们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有了好去处。 基础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心思也更活泛了起来。 “每年,广州体育学院足球学院的学生到我们这里实习助教,给黄坑中学训练球队,但住宿问题很难解决,条件捉襟见肘。”陈瑞锋说。 他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正在谋划,借助黄坑中学的足球特色教育基础,将黄坑村、黄坑镇打造成“足球教育小镇”,以比赛促住宿、促旅游,推动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创新足球产业等全方位发展,带动黄坑村通过服务业增收。 来自黄坑村贫困户家庭的卢梦香,毕业后到深圳一所幼儿园工作5年。看到家乡的变化后,她在去年努力考取了南雄市教育局的教师编制,希望回到家乡教书。位于黄坑中学内、将于今年启动招生的公办幼儿园,成为她的第一选择。 “教育让我从大山里走出,看到世界的多彩。”谈及理想,卢梦香腼腆地笑了,眼神却显得坚定,“如今,我希望让更多孩子像我一样,拥有追求理想的机会。” 攻坚亮点 黄坑村建成200亩“烟稻轮作”试验基地,引进韶关学院和农企,将当地的黄烟种植从传统产业进化成特色产业,让贫困户成为“员工”;村集体入股光伏发电、葡萄园等项目,让贫困户成为“股东”。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重视教育扶贫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协调逾4000万资金改善黄坑中学校园硬件,引入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资源加强足球特色教育,让山区孩子找到努力方向,看见光明未来,勇敢走出大山。 脱贫攻坚成绩单 ◎黄坑村相对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47元,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12人全部脱贫退出。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2.5万元达到2019年的24万元,“十项指标”均达标,实现相对贫困村出列退出。 ◎利用省教育厅自筹资金共计90万元,投资入股光伏发电、土香猪养殖、葡萄园等项目,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 ◎省教育厅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182万元,用于黄坑中学兴建教学楼、综合楼等各项建设。 ◎创新实施家居环境提升工程,完成32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任务,并全部安装自来水管道。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符超军 罗斌豪 实习生 刘洋 通讯员 吴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