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一流本科教育的定位和所面临的挑战,以问题为导向,从弹性学分制实施、通识教育体系构建、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人才培养、多元化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将个人志趣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一流本科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以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对国内一流高校推进建设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改革;创新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简称“双一流”;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期间举行的“以本为本 四个回归 一流本科建设”论坛上,150所高校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时期: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因此,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是国内一流大学创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一流本科教育的定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简称“贸大”)在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在学校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定位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国际化是贸大的立校之本,特色之源。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从事国际经济事务,能够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一直致力于成为培养和造就面向全球治理人才的摇篮;学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本”,以尊重和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探索出了较为完善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培养了大批具有个性发展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经贸人才。 一流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1.培养规格一致性和学生志趣差异性带来的挑战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但学生的个性、志趣却千差万别,这一矛盾面对“90后”的大学生群体尤为突出。面对一些“没用”或“没兴趣”的课程,有些学生通常用“翘课”“课上玩手机”来应对。因此,迫切需要国内一流大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个性化定制培养计划的教学管理体制,将完成学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富有弹性的时空环境。 2.学科壁垒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学科、学院壁垒,影响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因此,迫切需要国内一流大学打破学科、学院壁垒,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创造便利,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带来的挑战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一直以来是各高校面临的挑战。由于教育理念及认识的冲突,国内高校“轻通识、重专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本科阶段,却非常重视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集“知识、能力与价值”于一体的“全面的人”。因此,国内一流高校全面审视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努力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思维能力带来的挑战 在一流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能力。这样的人才必须是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种语言能力的人才,而且,可以从全球视角来认识和思考国家和区域问题。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自费出国留学的条件,如何让所有学生平等地享受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是国内一流高校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流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在2018年9月28日至29日的“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教育部强调坚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积极探索建立引导和鼓励建设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评价机制和办法。贸大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中心地位,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中心”的宗旨,形成了学校独特的一流本科教育培养特色,为社会输送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弹性学分制助力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学校自2001年开始就实现先进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学校制定指导性的培养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业发展规划,个性化定制其学习计划,把如何完成学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志趣差异性和培养规格一致性之间、个性化培养与集体培养之间的关系。 实现网上全面选课制,在选课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成长教育。同时,实行走班制学习,以教学班取代行政班,相对淡化行政班概念,强化宿舍和学习小组的概念,构造混合课堂。 大幅提高选修课学分比例,构建课程模块,以必修学分制替代必修课要求。学校经管类课程总学分145分,语言类课程总学分170分; 经管类专业的选修课比例达到60%,语言类专业选修课比例达到40%,为学生自主设计学习计划提供保证。 2. “一、二、三课堂联动”构建立体化通识教育体系 学校实现大类培养路径,构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两大平台,即公共基础课平台和经管法平台,供各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同时,要求各学院前三学期的学科基础课基本保持一致,以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课功底,也便于为学生第三学期末转专业提供学分替换。 在此基础上,学校强调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完整的人、合格的公民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学校通识教育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影响和塑造学生的素质、品格、思想,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能感受、善思考、有独立见解、有家国情怀、有专业技能的卓越人才。 为此,学校设置了五大模块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即“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批判性思维与哲学智慧”“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世界文明与全球视野”“科学精神与未来趋向”;同时,在通识教育中重视学生的数理逻辑训练,实现数学全修模式,即实现全校学生必修不同层次数学的做法,学校为文科专业,包括法律、中文、外语专业的学生专门开设了文科数学,即C层次数学,这是因为在通识教育中,数学课程可培养学生定量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以保障学生就业和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因为即便是阅读报纸上关于经济政策或是个人财务管理的文章,都需要掌握定量推理能力。当然,学校成立了学业辅导中心和网络学习平台,以便让“高数这棵大树上不会挂太多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