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文:感谢李主席!李主席从燕京书画社过去取得的成就讲到现在的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李主席刚才讲到有一点,讲到燕京书画社交一大批朋友,交朋友是燕京书画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过去交了许多老画家、老艺术家,现在仍然在坚持、坚守着传统的方法。现在燕京书画社不仅仅和艺术家交朋友,也和媒体交朋友,团结了很多媒体。今天这个座谈会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我们燕京书画社给今天到场的各个媒体颁发一个纪念证书。现在我们座谈会时间刚好过半,大家就算是上半场座谈会的结束,大家稍稍休息十分钟。我们借着这十分钟时间给媒体颁发一下证书,4:25分继续下半场。谢谢各位!各位媒体朋友们不要走,请石社长、赵总,我们就在这个地方颁发一下。 (茶歇) 曹玉文:座谈会继续进行。下面我们首先有请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纪清远先生讲话。 纪清远: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跟燕京书画社最近几个月以来,石总还有赵总,我们频繁的接触。我就又唤起了在40年前与燕京书画社交往的一种回忆。那时候我们几个经常开会,去吃饭什么的,一聊这事,我总觉得四个字。回顾、回忆、情怀,再一个是展望。有很多老画家,像刘先生,还有很多画家,一想起燕京书画社,就是40年前的一种回忆,感觉到非常亲切,作为我这个年龄,我今年65,我这个年龄算是在各位当中稍微小一点的。 我们这个年龄段在当时燕京书画社成立初期,我们都在小字辈,那时候都是娄师白先生、许林卢(音)先生、欧阳中石(音)先生、白雪石(音)、周怀民这些老先生,在他们面前我们都是小字辈,都是小孩,一有活动石区长邀请我们参加活动,虽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合作,那时候我们岁数也小,但是一直带着我们。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40年来我们俩人是燕京书画社从初期到现在的一个见证人,我们都见过,现在有很多人对那些老先生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我们都见过,这点来讲我们感觉非常欣慰。 燕京书画社走到今天,40年,有人讲风风雨雨,确实不容易。我觉得他们也很重要的一个成功之处,他们有人脉,我体会像石区长,那会到零几年还一直联系,因为老先生岁数大,每年春节都要给我们寄贺年卡,人家是区领导,还想念着我们,他就是对画家,甭管年老还是年轻都尊重,这些事情一直是我们维系燕京书画社的纽带。所以在石总、赵总一直这些年找我们,我们一直还依然像40年前一样的那种感情,虽然中间断了一段时间,也是各种原因,也是新的时期在改革开放40年前,那时候是初期,现在又回到我刚才说的那两个字展望,我们不能把目光停留在40年前,得有人情。 今后燕京书画社怎么发展?这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刚刚李先生提的非常好,他讲了三点,对燕京书画社今后发展我们都很关心燕京书画社,牵挂着书画社,所以提的非常好。那时候是一种方式,办会的方式,今后这个会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今后这个形式包括收藏群体,包括社会整个情况不一样,真是不一样了。所以这时候在石总带领下我们肯定要有一个新的起色,毫无疑问。而且还是维系着这么多老画家的心、感情,这点非常重要。 今后,燕京书画社只要需要我们的地方尽管说话,我们会尽力而为,主要是我们一种情感在里面,共同努力把我们书画社办的更好。我今天简单表个态,谢谢大家。 曹玉文:谢谢纪先生!纪先生表达了对燕京书画社的友谊、情怀。下面我们请出另外一位燕京书画社老朋友,北京市宣传部原巡视员,北京市第六届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宣部月评专家,高级记者,他同时也是给燕京书画社王成喜先生、赵青仲先生画册做过序,这位就是孙玉山,下面请孙玉山先生发言。 孙玉山:我是市委宣传部退休干部。之前20年在北京日报记者,我的第一个岗位是崇文区委宣传部新闻干事。所以我见证了燕京书画社的初创时期还有发展。当时燕京书画社是在知青就业大背景下建立的。当时1978年底,1979年,一下子七八十万知识青年从各方面回到北京,当时北京人口才七八百万人,一下子来这么几十万知青,承受不了。当时市区的领导急的眼睛冒金星。我记得当时崇文区召开动员知青誓师大会上。王副市长讲知青就业,除了倒卖人、贩卖军火不能干,剩下要广开门路,什么都可以干,你们让知青戴上胡子,支起画摊子画画,外国人肯定买。就这个你就能感受到当时领导是太着急。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燕京书画社,当时区领导张旭、梁日华(音)等等投资大力支持。这样石书领、王成喜等带的几个知青在天坛支起一个塑料棚子卖画。当时我是区委宣传干事,马上写一篇稿在北京日报登了,北京燕京书画社在天坛开业,当月盈余2000多元。当时的画按今天说都是领军人物的大画家,什么李谷蝉(音),多的卖上千块钱,现在看很少,当时也是天文数字。 燕京书画社初创时期就是知青就业大背景下,以后中央那些领导都来这儿视察,我还陪着视察,把燕京书画社知青就业经验推向全国。燕京书画社由此发展。以后办了燕京美术学院、文化艺术馆、燕京大厦,还有众多的分店,在北京外国人多的地方旅游点分店。燕京书画社很快发展起来了,成了知青就业的一面旗帜。燕京书画社这40年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折射,是伴着改革开放40年而发展起来的。 从燕京书画社这40年的发展当中我感到有三大历史功绩: 第一,创出了知青就业的一条道路。当时也很不容易,当时最早最著名的知青就业的企业现在还有两个保留下来,一个是前门大碗茶,现在是老舍茶馆,一个就是燕京书画社。以后随着这60年的跌宕起伏,当时一些知青企业大概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家不记得了。就这两个还记着,创出知青就业的一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