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建材

旗下栏目: 动态 建材 趋势 市场

上半年沪上发生多起建材脱落事件,悬在城市上空的风险如何防?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16
摘要:东方网-上海频道-上半年沪上发生多起建材脱落事件,悬在城市上空的风险如何防?-坠物 风险防控 高空抛物 风险点 风险规避

  原标题:坠物、抛物从天降,悬在城市上空的风险如何防

上半年沪上发生多起建材脱落事件,悬在城市上空的风险如何防?

  眼下正进入防汛防洪关键时期。昨天,中国气象局分析称,今年第5号台风“丹娜丝”将在24小时内生成,预计登陆我国沿海地区。

  台风“正在路上”,空中坠物防治再度成为热点。伴随高楼大厦快速增加,高空坠物成为新的“城市病”。今年上半年,上海就曾发生过多起建材脱落事件。而近期全国频频出现的高空坠物致人伤亡事件,背后更有不少人为因素。多年来屡禁不绝的高空抛物,除了文明素养问题,也已成为公共安全风险,并挑战多个方面的治理智慧。

  坠物也好,抛物也罢,从天而降、不期而至的风险,已是高悬在城市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个夏天,从人、技术、制度等多个层面着手破题,将是上海面临的紧迫考验。

  治物

  防风险不能只靠人海战术

  建立建筑坠物风险防控体系建议引入市场主体规避风险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拥有数万栋高层建筑,从楼上掉下的一块小小玻璃,或是扔出一个小小垃圾袋,都可能危及行人安全。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强空中坠物监管力度。今年4月起,上海加大对建筑坠物的地毯式告知、排查和整治力度。聚焦房屋全生命周期,《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房屋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明确质量安全监管主体——由上海市住建委负责房屋(含附属设施)施工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市房管局负责房屋(含附属设施)竣工验收(或交付使用)后的质量安全监管。关于建筑维修和养护,《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也对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职责进行了梳理明确。

  不过,空中坠物种类繁杂、数量大,防不胜防。有物业专家坦言,除外墙保温材料,坠物风险点还包括雨棚、空调外挂支架、晾衣架、照明设备等建筑外挂物,以及玻璃、石材、金属等建筑幕墙。全市建筑物体量庞大,防风险不能只依靠人海战术,要建立全方位风险管控体系。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表示,上海正在研究制定建筑坠物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从源头降低空中坠物发生概率。

  风险管理:应急转向常态

  每一栋建筑在综合评估之后,都可以形成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

  实际上,坠物风险大小并不完全由建筑高度决定。日前,四川北路商业街一家美食城就发生外墙水泥掉落,而这块水泥仅位于二楼。在许多不属于高层建筑的老旧小区,悬挂在外墙的空调机和支架经日晒雨淋逐渐锈蚀,也会有脱落风险。

  目前,不少城市管理空中坠物存在以应急为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孙建平说:“制定经济适用的管控体系,才能持续性、精细化防范风险,由事后应急处置转变为事前主动管控与预防。”

  上海建筑附着物设置、维护和管理,尚未形成完整资料库。以玻璃幕墙为例,不同建造工艺、日常维护手法、所处地理位置,会影响坠物风险的发生概率。通过排查建筑本体,形成风险清单和地图,集纳风险点,可方便管理者定期对建筑进行“体检”,及时更新状态。

  在了解基本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建筑坠物风险管控数据库,针对不同建筑状态,分色预警、分级响应、分类处理、应急救援。数据涉及建筑附着物设置人、施工方、所有人、使用人、相关企业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筑附着物底数、历史事故、管理手册等多类信息。类似于气象预警信号,每一栋建筑在综合评估之后,形成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风险等级。

  掌握风险后,谁来解决隐患?孙建平建议编制上海市建筑坠物风险管理手册,明确责任主体、实施主体。比如,对新增或更新既有建筑附着物设置、管理等相关条例规范,配套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技术、管理、工作标准。

  风险规避:引入市场机制

  保费与建筑本体状态挂钩,建筑风险越少,保费越低,风险越高,保费越高。

  上海建筑物面大量广,政府部门往往扮演空中坠物监管和“兜底”角色,但很难“完全包办”。而风险排查又涉及建筑领域专业知识,对居民、物业服务企业而言,存在一定门槛。因此,要引入市场机制,如保险机制,推行“安全综合保险+风险单元自控+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运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方式分担风险、锁定损失、强化风控。

  在保险期内,在被保险房屋所属的楼宇范围内发生高空坠物事故,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由于无法确定肇事者,受害者对该楼宇所有或部分相关住户提起诉讼后,经法院依法判决由相关住户分摊,其中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同样可以按照高空坠物保险合同的规定在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

  去年,黄浦区率先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高城市风险抵御能力。巨灾保险共保体由3家保险企业组成,区政府作为投保人。保险期间,因遭受台风、暴雨、洪水导致黄浦区行政区域内住房及其室内家庭财产损失,以及因上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导致身处黄浦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自然人死亡时,保险公司按约定予以赔偿。

  引入保险机制的目的不是事后赔偿,而是加强前期风险管控。出于盈利目的,保险公司会寻求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检测,达到管控风险的目的。保费可与建筑本体状态挂钩:建筑风险越少,保费越低,风险越高,保费越高。由此引导和激励建筑业主主动排查风险。“政府发挥核心作用,引入市场主体、社会力量,才能建立多元共治的管理机制。”孙建平说。在建立保险机制方面,尽可能降低社会和市场成本。比如,具体保费以政府出资为主,居民出资为辅;同时,政府引导保险公司成片承保,通过规模化降低运营成本。

  治人

  肇事难追溯,查到难约束,约束易反弹

  居民区高空抛物存在三大症结,要让居民自治和共治起作用

  与建筑物自身的坠物风险相比,人为抛物牵涉的因素更复杂,治理也常陷入困境。肇事者难追溯、查到了难约束、约束后易反弹,是困扰居民区整治高空抛物的三大症结。在距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不远的某高层小区,居委会负责人坦言,由于小区内几幢高层住宅分布密集,且每栋楼都有400余户居民,一旦楼下发现高空抛下的物品,想要追溯肇事者就像大海捞针。

  有人认为,扔小袋垃圾不会伤人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