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的现状
水泥供给大规模投放较早进入尾声,2013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为后续多年行业供给构成刚性约束,考虑到部分过往批文依然有效,随后每年新增熟料产能依然有2000-5000 万吨左右,冲击不到2%。
2015 年工信部出台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18 年初又出台产能置换新规,并提出更为严格条件,如对环境敏感区水泥置换比例从之前的1.25:1 调整为到1.5:1,非环境敏感区置换比例由等量置换调整为1.25:1。
2016 年以来本轮长周期景气赋予企业较强产能扩张动力,2018 年开始有较明显加速趋势,且不同区域对置换审批条件存在差异,行业存在较多跨区域置换。
目前预计在建置换产能超5000 万吨,其中分布以西南及两广地区为主。
供给的拐点
当前,广西工信厅发文提出将从严控制从区外购买指标用于新建置换:1)无非常特殊情况并经自治区工信厅组织专家审核同意,不得购买区外产能用于在广西新建水泥项目的产能置换;2)优先自治区已有年产300 万吨以上熟料产能企业(水泥集团需在广西注册子公司);3)对已经拿到批文但是审批过程不规范、建设进度缓慢的产能,将不予办理置换确认公告或撤销产能置换方案。
我们认为:1)过去2 年广西存在较多置换产能且大多数属于异地置换,此次发文将从供给端带来硬性约束,部分尚未过听证会的置换难度陡增,同时外部企业想置换进入广西地区被限,利好区域存量龙头如海螺水泥(目前在广西份额约20%);2)两广联动性较紧密,每年广西水泥熟料进入广东的量超2000 万吨,占比广东需求近15%,因此也直接利好广东供给改善,粤东也将联动受益。
供给的趋势
2020 年初工信部就行业置换新规出台进一步约束条件:1)防止僵尸产能死灰复燃。已停产两年或三年内累计生产不超过一年的熟料产线不能用于置换(自2021 年1 月1 日起实行);2)严格跨省置换程序,减少过剩产能转移风险。转入地省级主管部门应委托全国性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召开跨省置换听证会。
水泥本质上是产能过剩行业,并不存在供给短缺,同时大规模产能置换也与本轮供给侧改革成果背道而驰,与主导企业利益态度相悖,且对置换产能的政策约束强化符合产业发展大趋势。同时,过往环保约束更多发生在北方及华东,不排除南部市场环保约束力度逐步趋紧,存量落后小产能出清利于头部企业。
风险提示: 1. 需求增长放缓,景气度表现不佳;2. 产能置换新规执行欠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