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提法源自厦门。厦门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开展住房保障工作的城市,第一个出台住房保障地方性法规的城市,第一个动工建设并交付使用保障性住房的城市,第一个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认定体系的城市,第一个建设保障性商品住房的城市……在保障住房体系建设、管理方面,厦门有过诸多“先行先试”,得到住建部高度评价:“厦门为全国提供经验!”中央多家主流媒体则多次报道住房保障的“厦门蓝本”。 在此基础上,厦门仍在不停探索与实践。2009年,厦门出台全国首部住房保障地方性法规《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之后相继配套制定《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厦门市市级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厦门市保障性商品房管理办法》等多个政策文件,在住宅市场化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式逐步解决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初步实现针对不同对象实行差异化的住房保障政策,逐步满足本市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 现在,一个多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正为老百姓搭起“立体化保障网”。现有的保障性租赁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商品房等三种类型保障房,针对不同收入对象实行差异化的住房保障政策,既让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又最大限度地让市民共享住房保障惠民政策。得益于厦门多层次全覆盖的保障房体系,各种层面的住房困难人群都能找到适合居住的房子。得益于不断加大的保障房规划建设力度,他们能最大限度实现“住有所居”的愿景。 坚持雪中送炭确保居住属性 多年来,我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始终围绕着如何解决“住有所居”这个问题,为没有经济能力或短期内没有能力购买商品房的居民提供比较稳定的居所。这主要体现在从“过渡性”向“安心居住”转变,从“福利性”向“保障性”转变,从“保低”到“保基本”转变这“三个转变”上。 从“过渡性”向“安心居住”转变。厦门市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旨在为居民提供比较稳定的住房。譬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合同期一般为3年,到期可以申请续租,租住家庭经济条件发生变化的,多数可通过调整租金补助和优惠幅度,直至实行市场租金标准继续承租,让居民可以实现安心稳定居住。 厦门的保障房政策还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从“福利性”向“保障性”转变,被媒体称为全国房改的“厦门蓝本”。据介绍,厦门市的保障性住房改变过去实物分房的“福利性”,强化政府公共职能,面向社会住房困难家庭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提供单间公寓30平方米、一房型45平方米、二房型60平方米、三房型7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 与此同时,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我市住房保障体系从“保低”向“保基本”转变,在逐步实现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将非中低收入群体纳入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特别是面向非中低收入人群推出销售型保障性商品房,既满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也为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起到“稳定器”作用。 有人形象地将厦门的保障房比作“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并认为这充分体现厦门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民生的执政理念。 【数据】 通过“多规合一” 整合大量用地 通过“多规合一”改革,我市找出了国土、规划之间的12.4万个差异图斑,涉及306平方公里土地,最终整合并腾出55平方公里用地指标。 厦门搭建“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统一管理空间规划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接入288个部门协同完成项目策划生成工作。 建设保障性住房不断扩大覆盖面 2006年至今,我市已完成保障性租赁房配租约3.34万套、保障性商品房配售约0.7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约3.48万套(间)、经济适用房等其他政策住房0.88万套等分配工作,累计分配各类保障性住房(含期房)约8.45万套(间)。 2017年至2020年,全市计划开工建设10万套保障性住房。自2017年以来,我市已陆续开工及续建25个市级项目。 【荣誉标杆】 2006年 厦门率先探索并建立保障性住房制度,被誉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厦门蓝本”。 2009年 厦门率先全省和全国实现了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民医保,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 2010年 厦门荣获中国十大会展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中国会议产业年度大奖“华表奖”中国最佳绿色会议城市等荣誉称号。 2011年 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厦门入选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 2012年 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厦门被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的奖牌。 2013年 第四届中国国际会议产业周上,厦门荣获“2012年度中国最美会议城市”称号。 2014年 我市获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新经验。 2015年 在第八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中,由厦门市政府选送的“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项目成功当选,成为全国医改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2015年 我市率先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案例。 2017年 厦门首条定期往返中欧直达班列开通,厦门成为首个中欧班列“全通道”沿海港口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