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国教育报》第5版以“厦门大学科技赋能智慧扶贫”为题,大半个版面报道我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帮助宁夏隆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做法和成效。 文章刊发在该版“特别报道”栏目,全文近3500字,分成“黄土地上的厦大人”“科技撑起企业的‘腰杆’”“众人拾柴火焰高”三部分。 文章说,“按照‘隆德所需,厦大所能’的方针,该校以教育扶贫为基础,产业扶贫为重点,科技扶贫为途径,智力扶贫为抓手,打出一套‘组合拳’,全力帮助隆德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是我校和宁夏隆德建立定点扶贫结对关系的第八年。近期,除了《中国教育报》外,还有新华网、《宁夏日报》、宁夏电视台、宁夏教育电视台等一批媒体先后聚焦我校对宁夏、对隆德多年来的帮扶与合作,刊发了一批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详情请登录: https://news.xmu.edu.cn/1644/list2.htm(宣传部) 》》》相关链接: 厦门大学科技赋能智慧扶贫 通讯员 李静 2019年5月,厦大党委书记张彦(右二)率团赴宁夏隆德考察调研对口帮扶工作。 资料图片 5月中旬,厦门大学的一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学习班近40名学员长途跋涉,辗转飞机、火车、汽车“联运”历经20多个小时后,抵达了宁夏隆德,在这个西北小城开展了为期4天的学习、培训和扶贫实践。 他们的到来,在县城刮起了一股“厦大风”。学员们在学习之余,举办了电商扶贫、法律援助、教育合作、农产品深加工、农牧养殖、医疗扶贫等14场专题讲座,吸引了当地2400多人次参加。 隆德是厦大定点扶贫县,校县于2012年底建立结对关系。近7年来,厦大按照“隆德所需,厦大所能”的方针,以教育扶贫为基础,产业扶贫为重点,科技扶贫为途径,智力扶贫为抓手,打出一套“组合拳”,全力帮助隆德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以2018年为例,该校共为当地免费培训各类学员400多名;继续建好“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联合宁夏大学建立“厦门大学—宁夏大学—隆德县人民政府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出资100万元进行张树村扶贫车间二期建设等等。 今年4月,隆德如期摘帽脱贫,但厦大帮扶的步伐没有停下,学校与隆德签订了新一轮定点扶贫框架协议。厦大党委书记张彦表示,厦门大学“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将从完善体制机制、巩固扶助成果、升级扶贫项目、扩大后续援助、拓展合作领域方面继续支持隆德县建设和发展。 黄土地上的厦大人 考察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造访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探望残疾人托养中心……走在前面的隆德县委常委、副县长马龙滔滔不绝地向扶贫调研组介绍着情况,每到一处他都非常熟稔,特别是扶贫项目,每一家的产值、就业、销售等等,他更是如数家珍。41岁的马龙来自厦大。 临近中午,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第一党支部书记胡雄和司机一起将6吨土豆种子拉回了村,卸下后,胡雄又一户一户给村民送去。每进一户,乡亲们都会和胡雄相熟地寒暄几句,有些将自家刚蒸好的馍馍或土豆塞到胡雄手中,胡雄啃几口,一顿午饭就算吃过了。32岁的胡雄来自厦大。 晨光初露,琅琅的读书声在隆德四中校园响起。“叮铃铃”,黄真真站上讲台,打开讲义,面对着台下40多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开始了“道德与法治”的讲授。离她不远处的办公室,她的4名支教同伴正在认真备课中。24岁的黄真真及她的同伴同样来自厦大。 这些年,出现在隆德的厦大人越来越多:挂职扶贫的厦大干部、科技帮扶的厦大老师、志愿服务的厦大学生……这些人的到来,给小小的山城带来了观念、信息、资源和技术,更带来了开放、灵动和活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不远千里来到隆德的厦大人,身上那股子踏实、肯干、不怕苦的劲儿让当地人打心眼里喜欢。 时至今日,张树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忠仍清晰地记得胡雄第一次到村里时说的话,“我要尽我所能带动老百姓先脱贫再富起来!”听闻此言,张世忠从心里对眼前的这个“书生”另眼相看。 胡雄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胡雄住在村部一间9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张床、一张桌、一个简易衣柜,墙上几张厦大校园风景照,便是他的全部家当。到张树村的大半年时间,胡雄很少在村部待着,常往村民家里或田间地头跑。几个月下来,他晒黑了,人瘦了,村里93户建档立卡户,每户至少跑了6遍。就是在这一趟趟的跑家串户中,胡雄准确摸清了村情村况,也找准了下力的地方:重点关注尚未脱贫的家庭和五保家庭,并继续巩固提升张树村的主导产业——肉牛养殖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 看着和村民们“同吃同劳动”的胡雄,张世忠很心疼,“为了张树村脱贫,胡书记确确实实是把苦下下了”。村民们也对这个南方来的年轻人赞不绝口:“这个胡书记,不怕苦,人老实,说得少干得多,是实实在在为俺们谋福利来的!” 科技撑起企业的“腰杆” 隆德县西郊,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 一片现代化厂房中,有12栋属于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以当地特产的马铃薯为原料,将其淀粉深加工为水晶粉丝和方便粉丝。 对这样一家食品企业来说,产品质量至关重要。2018年,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的陈猛副教授课题组和药学院吴彩胜副教授课题组,帮助该公司建立了一个450平方米的质量安全控制与研发中心,实现了产品质量内控与检测,迅速打开了市场销路。 目前该公司已建成8条生产线,产能达到了数亿元,一年可消化马铃薯15万吨,带动马铃薯种植10万亩,可为当地提供约450个就业岗位。最近,公司开始给永辉超市供货,也和中石化、海底捞等大型企业达成合作,这让该公司总经理杨俊有很感慨,“有了厦大科技的‘撑腰’,我们的产品质量更稳定,市场信誉度也高了一截”。 建立质量安全控制与研发中心只是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和厦大合作的第一步。吴彩胜说,接下来,双方将会在马铃薯种植、产品全程安全追溯体系、马铃薯功能型食品研究与应用、马铃薯生物技术应用、隆德地道中药材产业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与吴彩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环节的难题不同,厦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德富教授则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帮助隆德乡亲解决“种什么”和“怎么卖”的问题。 |